种出故事织成诗
从来没有哪本书,让我从图书馆续借还舍不还。书翻了好多遍,却不住在还书时,忍不住又翻了几遍。决定在网上买本。这本书就是近日在龙华图书馆借阅的《蚕织图》
百度是这样描述的:“中国古典科普绘本”之《农耕图》《蚕织图》是源自于宋代的《耕织图》,传世至今近千年,不仅得到历代帝王、后妃的嘉许和推崇,尤其是得到清康熙、乾隆两代皇帝的亲自题字作诗,而且还流传到世界各地,摹本众多,在美国、英国、日本、朝鲜等国就有多种临摹本珍藏,全球共藏有至少50多个版本,被称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
随着城市文明的日益扩大,孩子们都已经远远地远离了农业文明,对耕织的了解少之又少。《耕织图》的初衷也正是为了让每一代人都了解和熟悉农耕、蚕织的生产过程,因此将《耕织图》以绘本的姿态呈现给我们的孩子们绘本中的每一张图都是来自《天工开物》《王贞农书》和《蚕桑合编》,书中的每一幅图都是古人绘制的,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古代版画书。
这本书不仅可以帮助小朋友了解农耕、蚕织的生产劳作过程,教导小朋友尊农惜物,而且还有可能佐证世界绘本是起源于中国的这个观点。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纺织科普图册
整本书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每一个幅画面,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的场面,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让我想起之前参观过的“中国丝绸艺术博物馆”那巨大的有几层楼那么高的纺车,手执纱线的女子总是那么地从容而温婉。
图画来自清初宫廷画师之手,以细腻工笔结合透视画法,表现传统养蚕、绦丝、织帛过程,既具有生活情趣,又准确地表现技术细节,让我们了解传统蚕文化。
这套中国古典科普绘本共两有两册,还是一本是《农耕图》
对这本绘本的解读还不够还太清浅,待心思空灵时,再细细地品味绘本的美好。
绘本分享:
浴蚕。燕子在温暖的春日里斜飞,飞过屋檐,飞过竹林,飞过湖面。父亲去地里干活了。母亲也不闲着,小心地把蚕种浸在盐水里。孩子好奇,吵着要帮忙,不肯离开。十天半月之后,这些蚕种,好的留下来,不好的就被淘汰了。
二眠。雨后的桑叶,一片片嫩得出水,绿得发亮。采来后,要洗净,要擦干,要切成细条,放入小蚕匾里,再把小蚕匾一层一层塞进蚕架里。这时候的蚕跟婴儿没什么两样,醒了就吃,吃了就睡。为了防止蚊虫叮咬,母亲细心地放下竹帘。孩子不耐烦了,吵着要抱,母亲笑着骂他尽爱添乱。
三眠。春天在悄悄往前走,桑叶在雨水里拼命长,一片片,一株株。连起来,就像空中浮了一层厚厚的绿。母亲整日整夜地呆在蚕室里,给蚁蚕添桑叶,生火盆。闲了,在窗下捡着烛火,说会儿悄悄话,实在困了,就在竹榻上小睡一会儿。
大起。屋外竹丛栏杆,室内竹架竹蚕匾。三眠之后,蚕个头长了,胃口好了,食量大了,要移到大匾里,十匾十层楼。满匾大蚕,吃起叶子来,沙沙沙,像春天的雨声,母亲忙着把桑叶添上。孩子终于可以帮上忙了,把一篮篮桑叶采回来。
捉绩。麦黄时节,蚕长得跟小拇指差不多长短粗细了,一片桑叶几下就被啃完了。桑叶添得更频繁了。孩子把桑叶递给母亲,母亲把桑叶铺在竹箔里。门外,成片竹林在夜风中摇曳;屋内,烛光在绿叶中穿梭。大人要把长得慢的蚕挑出来,分开养。看啊,找啊,捡啊,母亲忙得顾不上梳头,顾不上整理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