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意,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今天是戊戌年辛酉月辛酉日,八月十七,2018年9月26日星期三。
上一节学习了张居正先生对传五章的讲解,由心与物相互砥砺形成飞跃,这是儒家的认识论,也是儒家的方法论,这一段是得道者的体会汇集而成的文本。
作为方法论,一方面必有可用之处,一方面必有不周之处,所以引发不同意见乃势所必然,比如陆九渊、王阳明一脉的心学学派即以理学相对相峙以为切磋。对此学术之对峙,我的取法原则是限于一己之用,不做普遍化的扩展,因为最终目的是修身进德学以致用,而这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有的人适应于理论入手,有的人适应于顿悟而行,不一而足,所以,适于切己体察的,即是取法的标准。朱子自不待言,阳明的《传习录》及其注疏,我做了逐条通览,我本人更喜朱子扎实,而觉阳明飞扬,并非阳明不高明,乃我根性适于渐修门路,如此而已。
这一章《补传》的精神:"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矣",讲的就是渐修到顿悟的过程。朱子有另一段话,同样的精神:"学者读书当于无味处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船山对《补传》有两点意见:第一点考证了朱子所说的"已知之理"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点是对于"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的选择问题。
对于"已知之理"是什么的问题,船山说朱子"不妄",不妄就是切实的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子认为"已知之理"就是小学所习的,一方面体现在洒扫应对进退的生活实践,一方面体现在礼乐射御书数的原理学理,这两条统一起来就是"已知之理",是向前向上进取之基石。对此,船山一方面认同,另一方面又认为从这里出发,约略旁通,已尽数包括了修齐治平之事,自此以外,天下之物固然都有其理,却并非学者必须逐一穷究的。如果遇到一物就专研进去,这是记诵词章的俗儒行径。年轻时的王阳明对着竹子格了七天,以至于大病一场,幸运的是,这个错误竟然歪打正着地成为走向阳明之学的起点。
以上是船山对《补传》的两点意见,第一点是明确了"已知之理"的来源问题,扫除神秘主义,肯定人文价值,第二点是反对漫无边际的研究方法,主张结合自身有所针对性的研究路数。赞同。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