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说话”这件事情,好多人(包括曾经的我)都没有足够的认识,觉得能够应对生活中的日常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朝着“世事练达”的方向每日精进,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要从事销售、公关之类的工作。
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错了。“好好说话”真的是一门学问,尤其是面对自己最亲密的人的时候。因为揭开人际客套的面具,我们更容易暴露自己真实情绪和性格。就拿进入敏感期的闺女来说吧,我和爱人经常有很无助的感觉。在她的各种“蛮横有理”的行为面前,我们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巧——像什么“非暴力沟通”“正面管教”“规矩与爱”“虎妈战歌”——统统失效。
2
举一个生活场景——
某天放学之后,平日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家庭作业,今天却磨磨蹭蹭地不开始,而且看不出开始做的迹象。一开始,我们还是采用正面沟通。
我:“闺女,晚上想吃点什么啊,面条,还是馄饨啊?先让妈妈陪你做着作业,爸爸给你做饭去。”(物质利诱+强行安排)
闺女:“馄饨吧。今天有点累,我能先歇会儿,吃完饭再做吗?”(温柔请求,实际上是一种拖延)
我:“说好了啊! 吃完饭就做,不需要再提醒了啊!”(让步+再次约定)
做饭、吃饭、饭后略微休息之后,闺女还是磨磨蹭蹭不行动。这时候我们就有点着急了。
妈妈:“闺女啊,今天老师在微信里说你语文测试挺好的,妈妈很为你高兴啊。赶快写完作业,然后就可以下去玩了。”(正面激励+明确要求)
闺女:“今天太累了,不想写。”(老招数 :找借口拖延)
我:“今天怎么回事儿?!不是说好了吗,吃完饭就写作业,你是答应过的。”(加重语气+重提约定)
闺女:“”可是我真得很累啊,能先玩会儿吗?”(继续拖延)
我:“不行!写完作业再玩,这是规矩,没什么可商量的!”(底线)
妈妈:“对!没什么可商量的!”(底线)
看着我们态度强硬,她只好拿出笔和本,慢慢腾腾地写起来。虽然人在写作业,但心思明显不在这上面。看她一会儿掉个橡皮,一会儿换支铅笔,一会儿喝杯水,一会儿上个厕所,半个小时过去了,一页作业都没写完。
我:“今天太不像话了!半个多小时了,一页都没写完!就这么点作业,一会儿就能写完了!”(看她吊儿郎当的样子,我的愤怒指数逐步上升。)
闺女:“哼!你都没看作业条,怎么知道作业少啊?光作业就记了一页呢!再说,真得很累啊”(蛮横+有理)
我:“小孩子家,有那么累啊?你就是找借口” (反驳)
闺女:“你们大人上一天班可以累,我们孩子上一天学就不能累了?什么道理?”(驳回)
我:“看你什么态度啊,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成什么样子。”(指责)
闺女:“你们什么态度,盯着我写作业,跟审犯人似的。让我怎么好好写啊?你们这么逼我,我还就不写了!”(要撂挑子)
妈妈也生气了:“你是不是想让爸爸打你啊!”(威逼)
我忙辩解:“什么时候真打过啊......”(心虚 +无奈)
闺女:“还少打了啊!打就打,要么打死我,要么别打”(愤怒+委屈)
.......
3
对峙就这样形成了。怎么办呢?搁以前,我还真打过几次,可看着孩子一天大似一天了,早就下不去手了。再说打的办法也没用,人家不说了吗,要么打死,要么别打:)
没办法,我看书去。翻开一本《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恰巧看到一句话:所谓“最快乐的谈话”,“没有竞争,没有毫无价值的空话,而是一次平静的、平和的情绪交换。”
对,“情绪交换”, 虽说类似话题之前也看过不少,但书到用时方知好!“你是不是想让爸爸打你啊!”“打就打,要么打死我,要么别打”,这些明显不是事实,是情绪,是亲子双方对抗的情绪。
那对抗的情绪背后是什么呢?我想了想,要从两方面考虑——对我们来说,是对她磨磨蹭蹭行为的焦虑;对闺女,是催促以及背后的不信任。
再看书名,我也换位思考了一下:闺女今天是不是真的特别累了?作业是不是真的特别多?有没有不会的题目?
4
我从房间里走出来,态度和语气和缓了很多:“爸爸今天态度不好,给你道歉啊。今天是不是特别累啊?”(同理)
闺女眼睛都红了:“是啊!抄了一下午的词语,手腕都酸疼呢。”(坦诚相告)
我:“是嘛!爸爸上班对一天电脑也是这样的。能让我看看你的作业条吗?”(同理+沟通)
闺女:“给你,你看有七八项呢!”(倾诉)
我:“是啊!今天作业真不少呢,比平时可多多了!”(同理)
闺女:“是啊,今天我们老师发狠了,说我们班好多人没考好,整体排名不好,我们都被连累了。”(倾诉)
我:“原来是这样啊!不过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作业单。你看有些作业项目特简单,比如2-检查帮数、3抄写错题、 4 整理卡片,还有7 -读课文。咱们可以这样啊,先把简单的做了,比如2和4,就看一眼就可以了,3也不难,咱们做一项,划掉一项,作业不就少多了啊!”(分析问题)
闺女:“还真是呢!其实难做的就两项。”(开始解决)
我:“对了!作业7现在也可以不做,放在睡觉前,当睡前读物读!”(再进一步)
闺女:“太好了。谢谢老爸。不到一个小时我就能写完。”(完成)
在一旁观战的妈妈乐了,不过她心里纳闷:今天怎么变化这么快啊?!我跟她说:“咱们也别当监工了,人家自己能完成。回屋看书去,推荐你看看《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
她说:“哪有时间看书啊 我还得刷碗去呢。看完了把观点告诉我就行了。”
5
故事到这儿,基本上就分享完了。关于《所谓会说话,就是换位思考》这本书,我想说明一下:它并不只是针对亲子关系,而是一本涉及面挺广的沟通书。除了具体实用的谈话技巧外,本书还能帮助我们纠正沟通中的认知偏见。读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将这些关于沟通的认知信念升级,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中,然后应用到具体的沟通情境中——
(1) 谈话不是困境,是机遇,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增进感情、令人愉快等。
(2) 和陌生人聊天不恐惧也不无聊,而可以是有趣的。在各种场合聊 适宜的话题,既可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又可以遇到友好的人,丰富 自己的生活。
(3)寒暄闲聊不是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是了解对方信息的契机。看似没有什么具体内容的寒暄,是在鼓励对方介绍自己,以便我们更了 解对方。
(4)与不熟悉的人过度分享私人生活细节不是亲密,而是会让自己或 对方感到尴尬的行为。过度分享会给对方带来不适和疑惑,同时也存在 对方不保守秘密的风险。
(5)发表自己的观点要看情景,不要以为口无遮拦地脱口而出是真 诚,这有可能冒犯对方。不顾及对方的实际情况而直言,如果话题或观 点与对方相左,或引发了对方的消极情绪,对方就有可能迁怒于你,导 致他无法理智地就事论事。所以,涉及需要发表观点的时候,一定仔细 观察当时的情景和对方的情绪。
(6)涉及工作方面的聚会,即使当面称兄道弟、无不热情,也不要以 为可以跨越工作关系的边界,可以像兄弟一样肆无忌惮地谈话,要认识 到,工作聚会的目的还是为了工作。要谨慎,要注意言行,对方有可能是商业竞争对手等。
具体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看书去。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法也会不同,所以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