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疑叛变,明珠暗投
(刘)岱既死,陈宫谓太祖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宫说别驾、治中曰:“今天下分裂而州无主;曹东郡,命世之才也,若迎以牧州,必宁生民。”鲍信等亦谓之然。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今雄杰并起,天下分崩,君以千里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而反制于人,不以鄙乎!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事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
——陈宫
陈宫,字公台。东汉末年吕布麾下首席谋士。陈宫在《三国演义》上人物形象颇为丰满,事迹不少,是三国故事前期的重要人物。然而在历史记载上,关于陈宫的记载实在不多,只略比高顺好一点而已,这是因为群雄人物既非三国主角,又是孙刘曹三家之敌人,史官一般不对其作重点描写,如非君主,则在《三国志》几乎无立足之地,然观陈宫之行事及其在吕布军中地位,应该有类似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才是。
陈宫原本就是兖州东郡人,曹操在讨董一役后就以兖州东郡起家(袁绍上表举荐曹操作东郡太守),因此陈宫最初就是曹操下属的官员。由于历史上陈宫既没有当过中牟县令捉放曹操,也没有因目睹曹操杀吕伯奢而离开他,因此陈宫与曹操既无交情,也无恩怨,纯粹就是地域原因担任曹操下属。后来陈宫在曹操升任兖州牧这件事上出了大力,因此曹操对陈宫是非常信任的。然而后来曹操杀当地名士边让,使同为名士的陈宫深感不安,后来曹操又在攻徐州时屠城,更使陈宫对曹操产生很大的敌意,适逢吕布前来兖州,便起意谋反。虽然《三国演义》更多周折,但总的来说,和历史上陈宫的反因是差不太远的。
曹操固然有其性格缺点,但亦不失为明主,相比之下吕布就更差劲了,陈宫空有谋略,却不识人,因此后世读者很多不认为陈宫为真正智士,也是自然。不过,和《三国演义》不同的是,陈宫从一开始,就是怀着仅和吕布合作甚至利用的意图,而并非投身于吕布军中。
我们从陈宫劝说张邈的“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宫只是利用吕布善战的一点来企图将曹操赶出兖州,尤其是一个“权”字,更显示出陈宫对吕布有利用之意,一个“共”字也显示出只是合作而非投靠吕布。后来历经两年的兖州之战,吕布终于被曹操赶了出去,叛乱的首倡者——陈宫自然不能再留在兖州,只能随吕布而去,从而成为吕布的下属。
机谋百出,有智而迟
(程)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
布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馀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在一般人的心中,陈宫除了以他的谋士形象著称,还有就是吕布对他的言不听、计不从。每读《三国》至此,大家都很替陈宫可惜。《典略》上也曾提到“布每不从其计”,不过,这在演义和史书是各有不同,史书所载陈宫的奇谋甚少,而且吕布不听也不能全怪吕布;而《三国演义》上的陈宫奇谋百出,也对吕布十分忠心,而吕布对陈宫也并非完全不听,总结来说是先从不听到听,再到听了别人的话,耳根子一软又不听了。
吕布夺取兖州,曹操自然回军前来拼命,陈宫便劝其在路中设伏,这就是陈宫刚加入吕布阵营时所献的第一计,结果吕布并不采纳,反而选择在濮阳屯守,与薛兰互为掎角,陈宫判断薛兰必然守不住,果如其言,被曹操扭转了劣势。不过陈宫新加入吕布阵营,吕布对其谋略和忠心有所怀疑实属正常,但为君主者,不能判断谋略的优劣,也是吕布自己谋略水平不足之故。如果换作曹操,他即使不能判断陈宫的忠诚,也能看出计谋是好是坏。这就叫做“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吕布在智略上显然外行,只能通过谋士是否忠诚而决定是否接受其谋,已落下乘。
随着兖州之战打响,陈宫的智谋逐渐体现出来,先是提醒吕布防备西寨,说曹操必然会败而再来,后又以田氏内应引曹操入城,来个瓮中捉鳖,皆大获全胜,田氏伪降那次更是差点要了曹操的性命。这时的吕布已经明显开始信任陈宫。其后,曹操诈死伏击吕布,这一次陈宫却未能识破对手计谋,定陶一战,陈宫同样未能识破曹操的疑兵之计。最终吕布还是败出兖州。
由此可见,《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并非完全不采纳陈宫的计策,通过一轮观察,最终还是倚重陈宫的,只是陈宫计谋虽然高超,但面对曹操及其手下的谋士团,似有不及,关键的仗还是败了。而《三国志》及裴注中并没有记载陈宫在兖州出过任何计谋或建言,只是简单地描述了陈宫与吕布配合作战,其中一次还是被程昱抢先截住,但上述演义上的数场战役在《三国志》大多存在,而且也记载了三年后荀攸和郭嘉的一句话:“夫陈宫有智而迟。”(历史上兖州之战时荀攸和郭嘉均尚未加入曹营),证明曹操军的谋士通过和吕布陈宫交手,已经给陈宫下了结论,有智谋但想得太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