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20天密集的备课、研课后,晚上请老师们一起出去吃顿饭,放松放松,准备迎接新学期。刚点完菜,就有一对学生家长带着孩子们来吃饭,正好坐在邻桌。刚开吃不久,其中一个孩子就神秘地走到自己的老师跟前说了一番悄悄话。开始还兴高采烈的J老师听着听着脸色就变了,然后惊讶地叫了一声:“呀,这怎么行呢?”一脸为难。我们赶紧问怎么了。答:“家长已经帮忙买单了。”
我赶紧到家长那边说不能让他们买单,一会儿让前台退给他们。说完,我就去前台结账的地方,表达了我的意思,并明确说明,自己的账不能让别人结。前台立刻表示会退。然后,我回了桌。家长立刻过来,很热情地说了一番话,大意是照顾老师是天经地义的,平时还很难请到老师呢。而且还特别说,一顿饭小意思,不要推辞,显得太小家子气。
紧接着他也去了前台,然后又跑回来跟我们说:“吃完了直接走就好,不要管。”于是有老师提议:查清楚多少钱,然后买同样价位的书送给孩子。这样看貌似没问题,但一方面老师买的书可能是孩子都看过的;另一方面也会花费老师额外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每个教室就是一个小图书馆,适合孩子年龄段的书一般都有,也完全没必要另外买书。
于是我再次直接下楼,把账结了,并明确说明让前台退还给家长。饭后,我再次去家长那里说明:账已付,照顾老师的最好方式是支持老师们的工作,让老师们更自在。
就这样,一顿饭,来来回回折腾了许多趟,费了很多口舌。原本是去放松的,结果似乎变得更沉重了。
之所以把过程描述得如此详细,是希望让每一个送礼的家长能够切身地感受他们的“一片好心”会给老师们带来什么。曾有家长给我的手机充话费,这好像是为数不多的“无法拒收”的礼物。我每次都需要找到家长的手机号给对方充回去,还要废几番口舌。而这些时间,我本来是可以用来备课、判作业、跟学生交流或者自我学习的。
在送礼或请客的家长人群中,有一部分家长的确是一片好心,纯粹感恩老师的辛苦付出,想照顾老师;但还有一部分家长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这两种情况都是人之常情,都可以理解。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家长用送礼或请客的方式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至少在南明教育体系内如此。
先分析那些出于好心,想“照顾”老师们的家长为何无法达到目的。从开始描绘的场景中,大家都能看到,家长的好心会给老师们带来多少困扰和麻烦。不排除有老师会享受被请客或送礼的“被尊重”感或某种实惠,但南明教育内的绝大多数老师都不会把那些视为“享受”。一方面,团队内很多成员是因为厌恶了世俗的那种习气,想要追寻一种纯粹的、美好的教育生活而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另一方面,团队的文化是以“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标的。一个朝向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教育者,人格上不会享受任何形式的小恩小惠、也不会被虚荣所迷惑。他们的意义感、价值感来自学生的成长、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开始兴高采烈和学生交流的J老师瞬间变了脸色就是南明教师对此最真实坦诚的回应。“关心、照顾老师就从精神和行动上支持老师的工作,理解和包容老师的不完美。”这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老师们内心真实的愿望。
再说说那些渴望得到老师特殊照顾的家长。但凡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最根本的一个特征就是要努力对所有孩子公平公正。如果丧失了这一点追求,他/她也就丧失了对教育的热情。对于那些丧失了教育热情的老师,送再多的礼、请再多的客也无非是换来“虚假的”温柔和“暴力的”机会而已。为什么用这两个形容词?如果接受了某些小恩小惠就能对孩子另眼相看的人,心里一定没有真正的温柔,最多只是谄媚。如果因为接受某些小恩小惠就能把某些“发展机会“留给某些孩子,那样的机会就不是真正的“机会”,而是交易背后的强取豪夺。它不仅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还可能吞噬孩子的信心和尊严。很多时候,教室里的“机会”并不是某种固定的财产,可以买卖赠予,而是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努力争取。真正热爱教育的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在合适的时候,给每一个孩子寻找突破自己的机会。那些因被请、被送就会对孩子差别对待的老师也不值得您花心思请和送。如果您还担心老师会对那些送过礼的孩子更好,忽略了自己的孩子,那么,您应该做的是赶紧换老师,而不是跟风送礼。
送礼,请送“信任、支持、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