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算是个理智冷静的人,电视电影小说等,少有看哭的。
我也不是个电影狂热饭,通常以看客包容的心理欣赏各色各样的电影,国产欧美日本韩国,青春热血谍战等等,热门电影更是不会错过。但是有两部评价甚高的电影,我一直没看,《七号房的礼物》和《亲爱的》。直接打着亲情牌,诉说血亲间生离死别的故事,我会特意避开。再冷静理智的人,面对亲情都无法不动容,而我通常不愿意把真实的感情浪费在“本故事纯属虚构”上。
我看了《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很难为情地说,我看了三遍,每遍都看得泪眼模糊。我点击了“赞赏”,可惜系统提示“该作者今日收到的赞赏金额已达上限”,我看了评论,有作者的身边人留言,有小女孩幼儿园同学的父母,有一面之缘的路人......刷了好几页,作者几乎每一个都回复,就像在自己朋友圈和朋友表示感谢一样。
作者在文中说,“罗一笑,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对你的恩情,很深很重,我一笔一笔给你记着,你不能耍赖,必须亲自感恩。”
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这就是我妈妈会说的话。作为一个在异乡长大的孩子,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年幼的我,很多时候我都和父母以外的大人们一起吃饭过周末,七十岁高龄的未婚奶奶、一放假就把我接走的叔叔阿姨、还有远房亲戚家的小姐姐......二十三岁以前,妈妈最常跟我说的话是“做人要知道感恩,大家对你好你要记得”,二十三岁以后是“你该找个对象了”。
妈妈不是个紧跟时代的人,智能机彻底打败“砖头”的时候为了和我微信买了智能机,手机软件和音乐都是手机店导购帮忙下的。下载过程中,导购妹妹不小心清空了妈妈的内存卡,妈妈没有生气,还安慰导购妹妹,没有关系。朋友问她:“没关系吗?”她说:“没了是有点可惜,但想到SJ也快毕业了,以后她出去工作也会遇到麻烦。我现在对他们好一点,以后,别人也会对她好点。”这个“朋友”其实是我的朋友,碰巧在手机店遇见妈妈,回来后她把这段话转速给我,问我,“是不是很感动?”
不止感动。这件事大概是我妈对我最有效的教育事件之一,尽管我们从未对这事进行过交流。从那以后,面对别人的帮助或是服务,我能更自然真诚地说句“谢谢”,面对他人偶然的“失手”能更加包容,仅仅因为我妈妈那毫无科学依据的“我对你好,那么别人也会对我爱的人好”理念。
我的父母都是善良有责任感的人,在那篇推文中罗尔也是,他说“这以前,我不想占政府的这些便宜,一分钱都不想占。现在我也不想占,我只想用这种方式告诉笑笑,爸爸正在竭尽全力。”
坐在公交车上的我不禁开始思考,如果生病的人是我会怎么样。
不要治了吧。父母半辈子的积蓄就让他们留着过下半辈子,最坏的结局是我走了钱也走了,精神遭受暴击的情况下还没有物质的支撑,这不是我愿意看见的。这样想着,随手就转发了,他们说“每一次转发多一元钱”,女孩的性命能不能留不知道,但是活着的人,总希望他们尽量过得更好。
群体的智商比个人更低,大家都在关注的事“背后有推手”可能性大大于“自然发生”,平常看得清的东西遇到亲情问题就被感性蒙蔽了双眼。但这又有什么?因为人情而产生不伤害任何人的好意行为,本身出发点没有任何错,如果有错,那错也在营造了一个温馨感人的亲情故事的那谁谁。把讲故事的人的错偏激地安在接受者身上,和无理地说打扮美丽的女性受到男性的侵犯是因为自己不自重不是同一种行为吗?
脱离整个群体来思考,会让我们显得更加睿智,不是但凡脱离群体,就一定睿智。犯这个错误的人还不少,看微博上“难道只有我一个人没看过《爸爸去哪儿》吗?”“难道只有我一个人不喜欢谁谁谁嘛?”“难道只有我一个人......” 所以,只有一个人又怎样?
网络上的优越感可以轻松地从“小众”获得,网络上的智者可以随随便便由“事后诸葛亮”客串,当然也不能避免网络上的善良真诚靠“一键转发”假扮。
网络上有太多不明确的事物,太多虚假的信息,我们不能阻止恶意行为的产品,不能做到每次信息输入都追本溯源,但我们至少能保证自己的行为,保证每一次“输出”都是磊落坦荡。
“善良”的出发点自是磊落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