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如何走进《红楼梦》?

(一)一个现象

记得曾看到过这样一篇报道,某个调查机构在中学生中进行了一次最受欢迎的读物和最不受欢迎的读物的调查,其中最不受欢迎的读物当中,《红楼梦》赫然排在前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方面,《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首,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是教育部推荐中学生必须阅读的作品;另一方面的现实是,中学生中发自内心喜欢阅读《红楼梦》的少之又少,如果没有考试作为“要挟”,场面将更加难看。另外,除中学生外,我们的成人世界里,虽然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红楼梦》这部书,每个人说到《红楼梦》都可以评价一番,但真正认真读过的有多少?或者说真正能从阅读《红楼梦》获得乐趣的有多少?对于《红楼梦》的评价中,有多少是出自自己的阅读经验而不是拾人牙慧》

但也没必要悲观,还有一个现象足以让我们宽慰,虽然这种现象可能不是很普遍:那就是,在我们生活的某个时刻,或早或晚,都有想阅读《红楼梦》的冲动和欲望,并且也有不少人发自内心地自觉走进了《红楼梦》的世界。

这足以说明《红楼梦》是一个伟大的存在。也许正因为《红楼梦》是伟大的,它才不能在还未成人的中学生世界里获得发自内心的喜欢。一本伟大的书就是一个世界,有许多的心灵在其中跳动,一本伟大的书是需要一个成熟的心灵去阅读去感受的。

所以,无论我们喜欢还是讨厌,《红楼梦》就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在人生的某一时刻自觉自愿地走进她。但《红楼梦》的伟大还在于,并不是你想走进就可以走进的,《红楼梦》所具有的高度注定了想进入她的世界是需要一些条件的。

(二)进入《红楼梦》的阶梯

一定的语言阅读和欣赏能力,是进入《红楼梦》的阶梯。

我曾看到过“白话《红楼梦》”的说法,这让我想到了“白话聊斋”。“白话聊斋”的说法是成立的,因为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用的是文言文,所以《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很多人读不懂蒲松龄的原著,所以有人把原著文言文的《聊斋志异》翻译中白话文的《聊斋志异》供人阅读。

但《红楼梦》不存在这种情况,“白话《红楼梦》”的说法是不成立的。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青少版四大名著”,这只是四大名著的“改写版”或者说“简单版”,是把里面一些青少年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去掉了,只留下了主要的相对有趣易懂的部分。四大名著都不可能能“白话版”,因为四大名著都是用当时的白话文写成的。曹雪芹写《红楼梦》所使用的语言,也是当时的白话文,只是这种白话文,和我们正在使用的现代汉语已有了明显的不同,所以有些人读起来就以为是文言文。

概括地说,这些不同体现在语法和词汇两个方面,这两者之中,语法的方面影响较小,影响较大的是词汇方面。毕竟,《红楼梦》描写的世界离我们现在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从大的社会制度到普通人生活中所看到用到的一切物品都和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从而,描述这些事物的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多都消失不用了,如果对那个时代的历史社会了解较少,读到这些的时候就会显得相当的陌生,这些陌生的词多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降低阅读的兴趣。这一点是很多年青朋友初读《红楼梦》觉得有隔阂,感觉读不进《红楼梦》的一个主要原因。

《红楼梦》最伟大的地方就是细致地描绘了当时的那个世界,用最准确最精彩最传神的语言。这些语言准确而传神地记录了一二百年前生活中的很多细节,这些吃、穿、住、行的细节描写,细到人们吃的每一道菜、穿的每一件衣服、用的每一个器具、住的每个房间、坐的每一辆车子,这每一个细节中都有很多今天看来很不熟悉甚至是很陌生的词儿。很多初读《红楼梦》的朋友看到这些细节的时候都是选择略过去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红楼梦》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难读的地方。

和这些吃、穿、用、住、行的细节比起来,最为人熟知的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相对容易懂一些,因为人类的情面不论古今中外,大致都有相通的部分,何况贾林薛三人离我们只有一二百年的距离。但是,如果你不能深入到那些吃、穿、用、住、行等等的生活细节中,你就只能在浅层次上理解贾宝玉、林黛玉以及其他那些或让你喜或让你悲的红楼人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细节是红楼人物生活的土壤,离开了这些土壤,这些人物就变得干枯变得没有神采了。

所以,通过语言进入这些细节,才能真正进入《红楼梦》的世界,才能真正理解红楼人物的喜乐和悲伤。而要进入这些细节,就要具有阅读这些细节描写的语言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说“一定的语言阅读和欣赏能力,是进入《红楼梦》的阶梯”。

很多人都喜欢听蒋勋说红楼,确实,蒋勋把《红楼梦》说得很细致,很精采。但是,无论怎样精采,那都只能是蒋勋的红楼世界,而不是你的。打一个比喻来说,没有自己读过《红楼梦》,只听蒋勋说过,就好像你知道一道菜很好吃,但你从来没有吃过,你没有自己的真实体验,你只是听别人说如何如何好吃。面对这种情况,你会干心吗?你难道不想亲自去品尝一番?而当这道菜真的端在你面前,你一口一口地放在嘴里的时候,你可能完全感觉不到你从别人那里听到那些美味的形容词,当你仔细品尝的时候,你可能会有自己全新的感觉。退一步说,即使你没能吃出自己独特的感觉,脑子里出现的依然是你听来的那些形容词,但是这些形容词至少经过你的味蕾体验过了,那感觉是要强烈和深刻得多的。

如果把《红楼梦》比喻为一道名贵的菜,那么,想真正品味的话,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这“一定的经济能力”就是“一定的语言阅读和欣赏能力”。

(三)语言大师曹雪芹

曹雪芹是一位古今少有的语言大师。《红楼梦》的语言被一些评论者誉为最美丽的汉语,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表现出了炉火纯青的语言才能,具体的体现,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作品中的诗词上;二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上。

我们先说一说《红楼梦》中的诗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让一个具有初高中文化的普通人来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他列举的名单里从早到晚也许是这些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但肯定没有曹雪芹。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唐宋是诗歌发展的高峰时期,而明清时期戏曲和小说更突出,而曹雪芹的身份一定是小说作家,很多人根本不会把诗人的称号放到他的头上。

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列举著名诗人,而是列举著名的诗歌名称,那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由早到晚,我们不防顺着历史的河流来想一想:《诗经》中的《关雎》《蒹葭》、屈原的《离骚》、陶渊明的《饮酒》、李白的《静夜思》《将进酒》、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这样一路想下来,当想到了明清的时候,很多人都有可能自然而然的想到一首《葬花呤》。这也一点不奇怪,因为《葬花吟》作为一首诗歌是完全有资格和上面列举的这些诗并列在一起的。

然后,如果我们问《葬花吟》的作者是谁,相信很多人会脱口而出:林黛玉,而不会说成是曹雪芹。请各位好好想一想这一现象,是不是感觉有点奇怪?一首存在于小说作品中的诗歌竟然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同历史上那些赫赫有名的诗歌作品同等的地位,这说明了什么?这只能说明这首诗歌真的是一首伟大的诗。

这一现象就我的阅读范围来说,只有《红楼梦》能做到。其它中国的古代小说作品中也有很多诗歌,比如《西游记》,但《西游记》中的诗歌和《红楼梦》中的诗歌是无法相比的。阅读《西游记》时跳过这些诗歌,不会影响你的阅读;而《红楼梦》中的诗歌都是有着活泼的生命活力的,是小说有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你在阅读时略过了这些诗歌,你就不能更好的去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悲喜。试想,如果你不读《葬花呤》,你如何去理解林黛玉那一腔的悲情和柔情?如果你不读那些“判词”和《红楼十二曲》,你如何能了解金陵十二钗的命运?

《红楼梦》中的这些诗歌,和《诗经》中的诗歌、屈原的诗歌、陶渊明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一样,都真实地记录了诗人的人生感受。那《红楼梦》中的那些诗歌是谁写的呢?只能是作者曹雪芹了。从这一方面,如果我说曹雪芹和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伟大的诗人一样,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恐怕很多人都会点头同意的。

但是,曹雪芹作为诗人和这些伟大的诗人都不一样,曹雪芹不为他自己写诗(至少从现在的资料上看是这样),他不表现自己,他只为他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写诗,他只通过诗歌来表现他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也就是说,曹雪芹化身为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等红楼人物,为他们写诗。这样一来,诗人曹雪芹就隐身在这些人物的后面,作为诗人的曹雪芹就没有了,而是出现了一大批活在《红楼梦》中的诗人,比如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这三个人都是一等一的诗人,她们写出来的作品同历史上著名女诗人谢道韫、薛涛、李清照、朱淑真相比,一点都不逊色。

《红楼梦》中的诗词表现的曹雪芹的语言才能更多的是书面语或者说文言文的才能,欣赏这些诗词所需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相对要高一点。而相对要容易欣赏的但同样精彩绝伦的就是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

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其实是很难写精彩的,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想要写出符合每一个不同人物身份、性格的对话,除了语言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广阔而深刻的生活体验。正如《红楼梦》中那副著名的对联所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世事的洞明”和“人情的练达”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工夫。

《红楼梦》中的人物对话千人千面个个精彩,都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每一个人的特点。俗的俗得精彩,如第六回刘姥姥一家的对话;雅的雅到极致,如第四十六回贾母、探春、宝玉、凤姐之间的对话。是俗或是雅,都是出于人物的自然本性,毫不矫揉造作。下面就分别来欣赏一下。

看来看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在去贾府之前和她女儿、女婿的对话。这段对话的背景是:狗儿因生记困难,没有出路,心情郁闷,喝了点酒,在家里拿老婆孩子撒气。刘姥姥有点看不过去,开始数落狗儿。

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的,守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你皆因年小的时候,托着你那老家之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把持不住。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呢!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去罢了。在家跳蹋会子也不中用。”

狗儿听说,便急道:“你老只会炕头儿上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偷去不成?”

刘姥姥道:“谁叫你偷去呢。也到底想法儿大家裁度,不然那银子钱自己跑到咱家来不成?”

狗儿冷笑道:“有法儿还等到这会子呢。我又没有收税的亲戚,作官的朋友,有什么法子可想的?便有,也只怕他们未必来理我们呢!”

刘姥姥道:“这倒不然。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我倒替你们想出一个机会来。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亲近他,故疏远起来。想当初我和女儿还去过一遭。他们家的二小姐着实响快,会待人,倒不拿大。如今现是荣国府贾二老爷的夫人。 听得说,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最爱斋僧敬道,舍米舍钱的。如今王府虽升了边任,只怕这二姑太太还认得咱们。你何不去走动走动,或者他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要是他发一点好心,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

刘氏一旁接口道:“你老虽说的是,但只你我这样个嘴脸,怎样好到他门上去的。先不先,他们那些门上的人也未必肯去通信。没的去打嘴现世。”

读完这一段文字,闭上眼睛,我们就可以想像到刘姥姥、狗儿、刘氏他们三人各自的神态:历尽生活困难磨炼依然韧性十足的刘姥姥,苦于生活无计借酒销愁心中满是不平和愤懑的狗儿,因家贫而自卑胆小不敢面对公门侯府的刘氏,都栩栩如生的站在我们面前。特别饱经风霜老于世故人情练达的刘姥姥说的那几句完全来自生活的俗语更是精彩绝伦:守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无一不浸透着刘姥姥那来自苦难生活的智慧。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姥姥总结的狗儿一家和贾府渐渐疏远的原因,刘姥姥用一句三个字的俗语来概括其中的原因:拉硬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曾在生活中真实地听到这个俗语。但出身于农村的我,从我的父老乡亲的口中不止一次地听到过这三个字,其中就有和刘姥姥一样的饱经生活风雨的老太太。每次读《红楼梦》读到这地方的时候,我都有拍案叫绝的冲动。我的脑海中都能浮现出刘姥姥说这三个字时的神态。这个俗语在一些大型的辞典中都可以查到,意思是:硬装清高。

刘姥姥并没有把狗儿一家和贾府的疏远说成是贾府的为富不仁,而把原因归结到狗儿一家的硬装清高(拉硬屎),这是很有见地,也是实事求是的。像贾家这样的侯门公府是很讲究诗礼传家的,不会如一些暴发户一样眼睛只看天上的。如果狗儿一家能拉下脸来登门告求,贾府绝对不会拒之门外(后来刘姥姥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只能是狗儿一家觉得自己穷了,不好意思不愿意拉下脸求人,只是硬撑着不再联系,而贾府呢,因为要走动的亲戚实在太多,像狗儿这一类的亲戚,如果对方不主动登门,贾府于繁忙之中也难以想到,或者说也不会主动救助,于是两家就渐渐没有了来往。

“拉硬屎”这样的话黛玉宝钗探春这样的小姐绝对是说不出口的,宝玉也不会说这样粗俗的话。这样粗俗形象而又包含着深刻道理的话由刘姥姥口中说出实在是很恰当的。那么,贾府这样侯门公府中的家常聊天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态呢?我们来看另一段文字。

在《红楼梦》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就有这样一段的聊天场景。背景是贾赦为老不尊,要讨鸳鸯做妾,鸳鸯誓死不从,闹到贾母跟前。

贾母听了,气的浑身打战,口内只说:“我通共剩了这么一个可靠的人,他们还要来算计!”因见王夫人在旁,便向王夫人道:“你们原来都是哄我的!外头孝顺,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来要。剩了这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贾母的这一段话,有点怒不择言,特别是对王夫人说的那一番话,实在冤枉了王夫人。但在那种环境和形势下,王夫人只能乖乖地听着,不敢分辩。在坐的众人呢?薛姨妈是王夫人的妹妹,不好说话;李纨呢,因为这类“讨妾”的话小姐们是不适合听的,她的任务就是带好贾府的几个姐妹,所以李纨忙着带领几位小姐离开;宝玉是王夫人的儿子,也不好为母亲说话;凤姐呢,看贾母在气头上,也不愿意出这个头;黛玉宝钗都是外人,更不好说。所以,贾母骂王夫人后,大家一时都僵住,场面十分尴尬。

这时就需要一个会说话的人来化解这一僵局。在这种紧张尴尬的局面下出面解围是需要胆量和技巧的。前面已经分析了,薛姨妈、宝玉、李纨、凤姐、黛玉宝钗这些个在老太太面前敢说话的人都不便出头。在这紧急时刻,三丫头探春站出来了。

探春本来已跟着李纨和众姐妹一起出去了,但三姑娘是一个有心的人,我们上面的分析其实也是探春的分析,她觉得这时是该自家的几个“女孩儿”出头,为王夫人“鸣冤”,但迎春是个二木头,平时就不善言词,何况在这紧急关头,惜春当时还小。只有自己上了。且看探春如何说:

(探春在)窗外听了一听,便走进来,陪笑向贾母道:“这事与太太什么相干?老太太想一想:也有大伯子的事,小婶子如何知道?”

虽然寥寥数语,但却尽显了探春的“人情练达”。她从王夫人和贾赦在家庭中彼此的“位置”入手,提醒贾母错怪王夫人了。贾母并不是一个糊涂人,经孙女这一点,马上明白自己的“不是”,但贾母并没有恼羞成怒,这也体现了贾母的通情达理,她在贾府能有如此高的地位,不仅仅是因为她辈分长年龄大,更有别人所不及“人格魅力”。且看她如何给自己找台阶下:

贾母笑道:“可是我老糊涂了。姨太太别笑话我!你这个姐姐,他极孝顺,不像我们那大太太,一味怕老爷,婆婆跟前不过应景儿。可是我委屈了他。”

薛姨妈只答应“是”,又说:“老太太偏心,多疼小儿子媳妇,也是有的。” 贾母道:“不偏心。”因又说:“宝玉,我错怪了你娘,你怎么也不提我,看着你娘受委屈?”

各位好好看这一段对话,其中的“人情练达”让人叹服!贾母知道自己错怪了王夫人,但又没有直接向王夫人道歉的理儿,更不需要向在座的小辈们赔不是。需要表达歉意的对象,只有一个薛姨妈,所以贾母首先向薛姨妈承认自己“老糊涂了”,然后又向薛姨妈表扬了王夫人,这其实就是在向王夫人道歉,王夫人听了之后肯定也就释然了。

薛姨妈呢,虽然贾母承认自己“老糊涂”,但不好顺着贾母的意思说,所以只能答应“是”,等听到贾母赞美她的姐姐,她并没有顺着贾母的意思说姐姐的好话,而是把其中的“好”又反加到贾母身上了,她说并不是她姐姐孝顺,是贾母“偏心”,“多疼小儿子媳妇”。各位想想,薛姨妈多会说话,贾母听了之后又会多么舒服。明明是自己“不是”,现在反而变成自己的“好”了。

但贾母并没有“得意忘形”,她觉得自己的“道歉”还不够,还应该再给王夫人点安慰,于是就把“矛头”指向了宝玉。宝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关系最密切的,又是孙子,所以不必客气,贾母直接开始责怪宝玉,怪宝玉不提醒她,让她犯了错。贾母把“过错”推到了宝玉身上,并没让人觉得她不讲理,反而让人感觉到了她对宝玉的疼爱和她的“人情练达”。

宝玉在贾母跟前也是一个玲珑剔透的人,不像在他父亲面前唯唯诺诺,且看宝玉如何回答:

宝玉笑道:“我偏着母亲说大爷大娘不成?通共一个不是,我母亲要不认,却推谁去?我倒要认是我的不是,老太太又不信。”

贾母笑道:“这也有理。你快给你娘跪下,你说:太太别委屈了,老太太有年纪了,看着宝玉罢。”

宝玉听了,忙走过来,便跪下要说。王夫人忙笑着拉起他来,说:“快起来,断乎使不得,难道替老太太给我赔不是不成?”宝玉听说,忙站起来。

宝玉的回答显示了宝玉的“识大体”,也符合他在贾母面前敢说敢笑的身份。宝玉的意思是贾赦邢夫人(大娘大爷)为长,王夫人(母亲)为小,如果有“不是”,只能是自己母亲的。如果自己的母亲不认,那就只能自己认了。

贾母也没有“客气”,就顺势让宝玉给王夫人跪下,替自己向王夫人赔不是。宝玉很乖,走到王夫人跟前就跪下了。请各位注意,这一“跪”,王夫人是可以受的,那是自己的儿子。但道歉的话,王夫人却绝不敢领。所以宝玉跪下后,刚要转述贾母的话,王夫人马上把宝玉拉起来,不让他说了。宝玉也知道不能说,顺势也就起来了。这一切之所以都能这么地自然,这么地融洽和谐,其实都缘于这些人的“人情练达”。

到这个时候,一场尴尬已经完全化解了。但曹雪芹并没有就此止住,他要再进一步写出快乐来。此时,凤姐就应该上场了。凤姐的上场需要贾母的“提携”,贾母不发话,凤姐是不会随意出场的。

贾母在把责任推到宝玉身上后,也没让凤姐跑掉,凤姐和宝玉一样,也是深得贾母之心的人。所以贾母又笑道:“凤姐儿也不提我!”凤姐其实就在等着贾母这句话,且看凤姐的精彩回答:

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贾母听了,和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个‘不是’?”凤姐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贾母笑道:“这倒是我的不是了?”凤姐笑道:“自然是老太太的不是了。”贾母笑道:“这么着,我也不要了,你带了去罢。”凤姐儿道:“等着修了这辈子,来生托生男人,我再要罢。”贾母笑道:“你带了去,给琏儿放在屋里,看你那没脸的公公还要不要了!”凤姐儿道:“琏儿不配,就只配我和平儿这一对‘烧糊了的捲子’和他混罢咧。”说的众人都笑起来了。

凤姐和贾母的这一段对答把这一场“风波”推向了快乐的高潮。凤姐此处的回答还是她一贯的风格,从“拍马屁”的角度逆向切入,凤姐拍马屁的功夫也不同常人,实属了得。插科打诨,不讲章法,虽然表面上把责任推到了老太太身上,但内里其实是在恭维,逗得贾母心花怒放,同时也起到了收场的作用。

总结一下,化解这一场“风波”的三个主要人物中,探春作为一个相对的“局外人”,客观地从“理”的角度来切入,点醒了贾母;宝玉作为和王夫人和贾母都最亲切的人,从“情”的角度来切入,让贾母轻松的下了“台阶”;凤姐呢?从“拍马屁”的角度切入,让贾母虽“错”犹荣,带着大家走向了欢乐的海洋。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这样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曹雪芹一生的跌宕幅度远超过了鲁迅,由大富大贵跌入穷困潦倒,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肯定比鲁迅更深刻地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都什么样的事,大概都让曹雪芹遇到了,这样的经历让曹雪芹深刻而全面的体验了人生认识了人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对话,写出如此精彩的红楼梦。

这样的对话在《红楼梦》很多,夸张一点说是俯拾皆是。这些对话你初看觉得很平常,都是些琐碎家常,似乎就发生在你的身边,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但细读你就会发现这其实都是炉火纯青之作,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那种平淡。这种文字才是最耐咀嚼和品味的,也是最值得去细细品味的,越品你就会越发现其中的深义。正如甲戌本《红楼梦》的第一回开头所说:

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说起根由,虽近荒唐,细谙则深有趣味,待在下将此来历注明,方使阅者了然不惑。

请各位注意“细谙则深有趣味”这句,这是读《红楼梦》的根本大法,请各位“细谙”之。

最后,作一个总结,也就是我今天要表达的中心:

在我们现在的时代,走进《红楼梦》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电视电影作品,可以听说书或讲座,可以看改编过的图画作品,但要想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通过语言(阅读)是最好的方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311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339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671评论 0 34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52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253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3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40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7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66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3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039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01评论 4 32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5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5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85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9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86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