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阵子,我觉得人类思想的所有表现形式都是多余的。虚无的,再怎么表述也无用;过去或未来的,由不得人去主宰;而现实存在的,又何需用任何方式去表现!既然都是多此一举,人们又何苦纷纷扰扰自寻烦恼?
然而,生活就像拆盲盒,你不知道哪天拆个雷哪天拆个风,天气预报应该也不会预测到哪天雷雪交加;无需验证的“真理”也会在某些力量的作用下到了一定时候就土崩瓦解。
原来,真理也是为相信它的人存在的;规则是只为遵守和执行它的人制定的;我们所认为的美善与丑恶一直和谐存在着;现实存在与虚幻假象也并不冲突。
事实存在的东西,因为其自身的形态、显现度,以及人们所在的角度、认知度等局限性,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可能千差万别,甚至大相径庭。所以,个人思想的呈现与观点的互通就显得必要了很多;毕竟,我们都是“社会的人”,不能抛却繁杂的周遭而孤立存在。
一部影片要表达的是导演或者剧作者想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自己的某些思想。可以不必是世界的、社会的、国家的,甚是不必是家庭的责任,也可以单单是个人的理想或者自我的成长。
我很高兴看见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敢于抛弃虚美幻、假大空,用最淳朴笨拙的手法来还原现实;用揭露现实的方式勇于挑战权威;用自我开放的方式勇于暴露身边人身边事中不那么光彩的一面。
虽然,三部影片当中的主角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都在为努力做自己而挣扎着、奋斗着。
生活不是童话,现实往往很残酷,残酷得让人悲伤。很多时候,它就像一把冷硬无情的刀,把梦想的泡影割得粉碎。
是啊,我们不能对抗吹过的风,也可能做不到“手执烟火以谋生,且听且看切随风”,那怎么办呢?
《飞驰人生》中有句话说:“只要反复经历伤痛,或者远离伤痛,就可能走出伤痛。”而“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
当“张驰”突破重重阻碍,在最后一届巴音布鲁克拉力赛的最后阶段找回了曾经熟悉的感觉、看见了自己以前的影子,当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那个自己合二为一的时候,他跟自己和解了。在冲破自我封印的精神枷锁的那一刻,他已然复活并成长为一个全新的自己。
《热辣滚烫》里的“乐莹”也是一样,她坚持打完了那场拳击比赛,她就赢了。虽然在赛场上输给了对方,但她已经战胜了自己。她,是为梦想而战。
而《第二十条》里的检察官“韩明”面对的阻力显然不是一般的大。多方助力下,才终于使他寻回初心,孤注一掷落地有声,成为了教科书级的典范。
真正的敌人从来都不是其他,只有战胜了自己、找到真我、与内心的本我合体,才能看见那个隐藏在最深处的超我,实现自我的成长蜕变。
对于这些呈于外的作品,或许人们众说纷纭,对作品、对人物评头论足毁誉参半,也或许创作者自己感动自己的成分比感动观众的成分要多的多;不过,即便是感动着自己,也总比虐待着自己、苛责着他人要强得多的多。可能,这就是创作者坚持下去的理由。
我们在每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或者可以想想当初为什么开始!“这辈子很短,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留一丝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