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入漫长的岁月,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让这种写作方式成为可能,并以自己的方式谨小慎微地进行整备,郑重其事地维持至今。
——村上春树
村上春树在首部自传性作品《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的第六章——《与时间成为朋友——写长篇小说》中,详细而完整地呈现了自己在长篇小说写作过程中具体的做法和写作流程,包括自己的写作态度和写作原则。
用村上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在长篇创作中,已经“构筑起了属于自己的固有体系”。在他的眼中,一部长篇小说从“萌芽”“备料”“初具雏形”,还要经历放在阴凉处的“养护”,“自然光中的曝晒”,然后对“凝固成形的东西仔细校验、锤炼敲打”,最后才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这个过程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是否在每一道工序上花了足够的时间,唯有作家才能真切感受到。而在这一环环作业上所花时间的品质,最终必定会表现在作品的‘信服度’。”
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作证。
在村上先生的心中,他在每一部作品的诞生过程中,都“投入了我愿意投入的全部时间,倾注了我拥有的全部能量,才完成了那部作品。”
“在那个时候,我倾尽了全力。” 这是他的写作原则,所以,他从来不认同“如果是现在,肯定能写得好些”的想法,面对作品出版后受到各种严厉的批评,他也能坦然对待,只因为自己已经“郑重谨慎、礼貌周全地善待时间”了,时间自然也会成为他的“朋友”。
村上先生的这种写作原则,不仅对于我端正写作态度颇有启发,甚至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下面我将村上春树先生构筑起来的写作“固有体系”总结归纳如下,我觉得,这也是先生写作长篇小说的“独门秘籍”。
1、首先,写长篇小说前,要确保足够的空间,并积蓄了足够填满那个空间的能量。
这个环节应该属于作品的“萌芽”和“备料”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书中有专门的章节阐述。
2、写长篇前,要摆好“除了(长篇)小说什么都不写”的架势。
当他想要写一部“或许能让自己产生变革的综合故事”时,彼时“种子”在心中已经萌芽,并已度过了茁壮成长的“沉默的时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辛苦地耕耘了。
创作期间,他会放下所有的短篇、随笔连载、翻译等工作,专心写长篇小说。为了避免杂事来扰,甚至会躲去国外写作。比如,《挪威的森林》写作地就是在欧洲,《海边的卡夫卡》则是在夏威夷考爱岛的北岸写就的。
即使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当时他的作品收入还不足以让生活稳定下来,但哪怕是“靠存款过日子,坐吃山空”,他依然抱着“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启了自己写作“固有体系”的打造。
3、写作的过程中,形成固定的写作规律。
他每天“像打考勤卡那样”,规定自己一天写出十页稿纸,每页四百字。因为他认为“做一件长期工作时,规律性有极大意义。”
他不赞同“写得顺手时趁势拼命多写,写得不顺手时就搁笔不写”的做法。这不由让我想起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自己曾经历的犹豫与彷徨。
就拿周更这一件事来说,前些日子杂事缠身,静不下心来写文,多次萌生过偷懒的念头。尤其是到了周末,眼看着作业要完不成时,甚至想过用“请假”来蒙混过关。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哪怕写点“水文”,也要把周更坚持下去的做法。不得不承认,这其中也的确有村上先生对我的影响。
4、写的时候,信马由缰。改的时候,千锤万炼。
在写作初稿的过程中,他从来不制定写作计划,自己对“展开和结局一无所知,信马由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让故事即兴推演下去”。
“第一稿写完后,稍微放上一段时间,小做休整,便进入第一轮修改。”这一轮是“彻底的修改,进行尺度相当大的整体加工”,时间大约需要一两个月。
搁置一周后,进行第二轮修改。依然是“大刀阔斧从头改写,只不过更加着眼于细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用于解决小说的节奏问题,要“看准小说的展开中有哪些部分的螺丝需要紧紧拧紧,哪些部分的螺丝应当稍稍拧松一些”。
之后,进入作品“养护”期——把作品放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甚至努力忘掉它的存在。期间,他会去旅行或者集中做些翻译,也算是对大脑的“养护”。
“养护期”结束后,他会听取第三者的意见,然后“针对有问题和受到批评的部分集中修改”。
“第三者”通常由村上先生的夫人来担任,只因为他把夫人作为写作历程中的“观测定点”(类似于音乐中的“基准音”),他说,责任编辑会换调任他职,而夫人却不会。
村上对待“第三者意见”有一条独门规则,就是“人家有所挑剔的地方,无论如何一定要改”。他认为,读过的人对某个部分提出意见,那个部分就肯定存在着疙疙瘩瘩的地方,他的工作就是去除这些疙疙瘩瘩。但他在不同意对方意见时,甚至还往与对方的忠告完全相反的方向修改。
“第三者意见”的修改环节,一般会经历修改、重看一遍,重新讨论,再做修改。如此这般,反复多次。然后,正式将稿件交给编辑审核。
在出版社排出校样后,仍然是一遍又一遍地反复修改。连他自己也说不清要经过几轮。只因为他坚信“不论什么文章,必然都有改进的余地。”“总而言之,要在修改上尽量多花时间。”
他会“反反复复一读再读,咀嚼韵味,调换语序,变更更细微的表达”,直到在找到某个微妙的关键点时才会戛然而止,比如,“仔细地重读原稿,删掉几个逗号,然后重读一遍,又把逗号放回原处。”
5、对修改的态度
在反复多次的修改过程中,他会尽量“抛却自豪感和自尊心”来对待各种批评和意见,他认为“不论什么样的意见,只要它合情合理,就一定有意义”。“但他人的意见”也“不能照单全收。”
“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于来自身边的批评和忠告,必须虚心谦逊地洗耳恭听”。但“作品出版后,面对批评要不为所动,随便当耳旁风即可。”
经历过时间长河冲刷过的作品,每一部都是经典,一字一句都凝聚、浸润着作家的才华、心血。而这一切在诞生的过程中,也从来没有离开“时间”这个朋友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