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我不是潘金莲》热映,电影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当然关注的人越多,评论的类型也就越丰富。在我接触到的范围内,更多的评论都是关于探讨“执念”和“成长”,但也有人讲“是他近期看过的难得的‘烂片’没有之一”。
现在这个年代是一个蓝绿(互联网)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如 微博、微信、贴吧等等~每种观点都是从一个侧面来认知某件事情,这之中没有“对”与“错”,有的只是让认知越来越丰富,让事件本身越来越趋向清晰明朗。
所有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这部电影是围绕着“告状”展开的,在看过电影之前,我最具认同感的的观点是“每一个想要证明自己的人,都曾经迷失过自己。”似乎这个观点映射到我们很多人的内心,在生活中我们总会想要证明自己,“我是一名优秀的学生”、“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是一个孝顺的媳妇”、“我是一位慈祥的母亲”、“我是一位位高又体恤的领导”、“我是一位赚钱又多金的商人”…这些看起来积极又正能量的标准,总是被人们定做是自己奋斗的目标,但我们都很少会去想“我们为什么要成为这样的人?”
有些朋友会说:“我不是这样的,我从没想要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那我再问一下,你有没有曾经想要证明过“自己过得很好?”向你的父母、亲人或是身边的朋友。
说到这儿,有人会来说:“这有什么问题吗?向父母证明自己过得很好,不是为了不让他们为自己担心嘛!”
很好!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你想要去证明你好?因为怕人担心,担心你过得不好。
为什么要担心你过得不好?因为你有可能,让自己过不好的。
为什么你有可能过得不好?你需要这种可能吗?
我想这个答案不需要去搜集,我们至少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会回答“我不需要这种过得不好的可能性!”
既然不需要这种可能性。你需要他们因此而来的担心吗?
既然不需要他们给担心。你还需要去证明你过得很好吗?
既然不需要证明过得好。你本身想要去证明吗?
答案肯定是“不想”的!若真如此,我们该来分析一下到底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与你本人相关你应当能够控制的部分是“不需要过得不好,也不需要别人担心,更不需要向谁证明”。至此,如果事件中只有你本人,矛盾就没机会出现了。可关键是问题中还有“别人”,这个“别人”有可能是父母,有可能是亲人朋友,也有可能是领导同事。这其中所有人都是“真心关怀”,但正是这些“真心关怀”在整个事件中,时刻提醒你,上述所有可能性的存在。
所以,这些你无法控制的,别人给予你的“真心关怀”,对你来说才是致命的!
2
在我看过整部电影之后,我最深刻的是李雪莲已不想去告状的部分。这个时候且不论,所有人是帮助她去告状,还是阻止她去告状,或是提醒她无法告状成功,又想尽各种办法劝她不要再告状了的。其中的每个人都在提醒她“你还有一件叫做‘告状’的事情!”
这真是“要命”了!
我本无心记得还有“告状”这件事情,你们却一遍一遍的来提醒我,而且每年都来,这叫我如何忘得了呢?
当我正在努力学习时,你们来提醒我不要骄傲,很可能会考砸。那我怎么办?努力证明以下,我还行。
当我每日努力工作时,你们来提醒我别把任务搞砸了。怎么办,证明一下吧,我能做好。
当我正在享受生活时,你们又来提醒我,,你有过得不好的可能性。我只好拼命去证明“我很好”!
当我时刻需要向每一个“别人”证明时,我已忘记做这件事最本真的初心。
李雪莲本就只是纠结她和秦玉河的“假离婚”问题,结果所有人却都只是一味的在提醒她“上访告状”这件事。而最终事情解决的方式却是“秦玉河的意外死亡”。此时,李雪莲心底最初的执念已没有任何机会来解决,毕竟离婚若是假的,结果就是恢复他们之间的婚姻关系,人都死了还怎么恢复这段婚姻关系呢?
故事的结尾,李雪莲的确是不再告状了,只是她也无法再回到那个,一直被围追堵截、提醒“告状”的永宁市光明县了。因为那里的一切都在提醒她“状还没有告完!”
3
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李雪莲是真的有那么大的毅力非要把状告赢吗?她虽是性格及其执拗的人,归根结底她只是个农村妇女。如果不是有那么多人在不断的跳出来提醒她,我想她也许早就放弃了。毕竟每次跑去北京告状,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金钱的,在偏远的乡镇靠着煮牛骨汤的手艺,既要负担衣食住行的开销,还要提供孩子读书上学的费用,想要攒下一笔钱用于每年跑去北京告状,还是会让一个农村家庭倍感压力的。
李雪莲的确是不够聪明,没有文化知识,不懂得法律规章,不能左右逢源,也不会自我开解。所作所为确信是,不合乎社会规范的。只是,“错”的真的是她吗?那些守在她家门口的人,有没有错?那些围追堵截的人,有没有错?那些跑来苦口婆心劝说的人,有没有错?
当今虽是蓝绿色的时代了,大家的言论,自由到随心所欲。但我们应该关注一下,你的自由言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究竟是什么。正是这么多个“别人”一直推动着这场看似闹剧的告状事件,持续了十几年、几十年。反观我们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次也在扮演者,这样或那样的“别人”呢?
在这里我想说,我们首先应当做到不成为“别人”的“别人”,也不要让“别人”和你的自己产生那么多关联。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做自己,更好地做到最初最想要成为的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环境才会变得更清澈、更透亮、更美好、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