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略微过时、略显肤浅,但仍有借鉴意义的书。
这是一篇表面褒贬书籍,实则借以抒怀,却也经过深思熟虑的书评。
1. 为什么我要读这本书?
IP这个概念的火爆,确实是从2015-2016年开始的。但风起于青萍之末,在人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并开始探索、总结其运行规律之前,早已有无数的企业、个人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打造其独有的IP。
如今,在我们触目所及的文化、娱乐、商业等领域,正有无数的IP充斥着我们的眼球和脑海,尤其各大平台上网红的消费引领力更让人瞠目结舌,这个现象不能不令人关注。
这是一个每个人都有可能拥有个人品牌的时代,商业市场的游戏规则早已改变,而这是大多习惯于在单位、在集体、在群体中随大流的人仍没有看透的事实,我们仍然是这个热闹时代的围观者、无意识中被收割的韭菜。
我的IP意识大概是从2018年开始,在准备一场职业考试的过程中,产生了分享交流学习心得的想法,为此注册开通了个人的微信公众号。
在备考中的几个月,经常会将学习心得、应试文章、参考资料等内容整理后,发布到公众号内,其中部分文章也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和好评,这个总结、分享和反馈的过程,确实让我在备考中不断积累了信心、熟悉了知识。
然而,考场上的意外失利,以及紧随其后的工作转变、家庭变故等种种,让我开始了一年多的疲于应付,这个刚刚崭露头角的个人公众号,便在积累了26篇推文、189位关注和8000多点击量后,戛然而止。个人IP的探索之路,也从此中断。
时至近日,随着工作、家庭逐渐回归正轨,随着2010年代的结束,回顾个人毕业十年来的碌碌无为、无所建树,打造个人IP的小心思又开始躁动起来。
奈何,分不清自己的定位,摸不准发展的方向,搞不懂运营的规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样让我无所适从。因此,拿起这本三年前买入却一直尘封的书,希望从中能找到些许答案。
2. 这本书讲了哪些内容?
本书对IP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从IP的含义讲起,涉及优质IP的识别、IP打造和IP商业化等问题,利用大量有一定知名度的经典IP运营案例,较系统地介绍了打造IP的基本方法。其中比较核心的观点有:
(1)评判优质IP的两条标准:一是有多元化开发能力的原创内容源;二是对特定人群构成影响力。
“原创”是现今IP开发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也是最让人头疼的东西,然而只要脑洞够大,现在文字、表演、声音、表情等等,一切都可以成为原创。
在生产优质内容的前提下,一定要形成鲜明的个人特色,才能吸引特定人群特别的关注,也才有可能谈到延伸的商业变现。要力争实现在某一领域具有极强的人气号召力,用户忠诚度高、愿意付费买单,营销推广成本低。
(2)识别高价值IP的四个维度:内容值、人格化、影响力和亚文化。
内容值包括3个指标:三观指数、跨介指数、兼容指数。对成熟的、有价值的IP而言,作品中的价值观、文化和哲学方面的厚度,与当下社会意识形态的契合度,这些核心价值观的辐射源将是决定成败、持久与否的核心。IP的本质,追求的是一种普世意义上的价值认同感和文化共鸣,而不仅仅是故事层面的快感,因为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新故事,但人对情感和文化的追求,哲学层面的思考、则是永恒命题。
消费者行为变化对传媒产业的变迁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注重IP的跨媒介设计,为在多元化媒介平台上传播提前做好准备。IP的内容要便于改编,发挥空间要足够大,留出足够的脑洞,经得起不断改编,在不轻易挑战公众固有认知的前提下,不断挖掘角色丰富的精神气质。
人格化的IP已成为流量的主要入口之一,是如今创业和投资的热点。人格化IP因其有亲近感、有辨识度、利于互动、持续进化,而在当下显得极为重要。要想广泛而深刻地为大众接受,要注意打造独具标志性的风格、标签、传播载体和梗4个元素。
影响力包括4个方面:流行域、粉丝值、自流量大小、原创者知名度与参与度。粉丝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规模,更在于其付费习惯,必须测验、培养粉丝的付费习惯,按照粉丝的喜好去打造他们愿意接受的产品,然后在不同渠道上变现。
亚文化有两个指标:社群规模、衍生潜力。人类太容易兴趣转移,所以,形成社群生态,让他们有参与感,这群人才不会失去新鲜感。亚文化是维持IP长久生命力和形成庞大规模营收效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3)打造IP的3个关键点:一是抓住时机,打造爆款产品;二是多平台占位,快速积累粉丝;三是系列化产出。
要根据自己的特征,不断默默积累,打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拳头产品,抓住合适的时机,制造一鸣惊人的爆款。
利用高度的曝光,迅速多平台占位,最大化刷新存在感。同时快速与粉丝建立深度连接,让IP产品真正火起来。
要持续放大商业价值、扩散口碑、积累粉丝,必须做到系列化高质量产出,这是打造高价值IP的又一难题。书中举了大量例子,并未给出直接答案。
在我看来,应该从4个维度着力探索——掌握从事领域的专业深度,熟悉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思想高度,对行业变化的敏感程度,向相关领域拓展的视野广度。
(4)普通人成为专业爆款的3个策略:寻找突破口、培养忠诚度、打磨极致品。
向行业头牌、最佳作品学习,总结借鉴其优点,同时着重寻找其不足,在自身的作品中着力突破,在试错中不断完善,创造出更极致的产品。
以增强实用性、降低复杂程度、规范化设计、分享经验等可选的方式,培养用户忠诚度。
以匠人精神,打磨自己的极致产品,创造属于自己的爆款。
(5)人格化IP打造的4个关键点:找准定位、传播爆款、平台卡位、滚动产出。
关于找准自己的定位,无论靠颜值还是靠才华,靠运动细胞还是靠幽默感,每个人都要重视长板法则,善于发掘、并不断强化自己的优势;重视试错法则,全力以赴对待每一次尝试,在动态调整中发现潜在的爆点。
打造人格化IP的关键点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IP,特别是对于希望打造超级IP的个人来讲:
一要找准自身定位,做到持续不断地积累,努力培养自身的突出优势;
二要抓住合适的时机,推出自己的爆款;
三要迅速打通多平台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粉丝;
四要依据自身条件、市场反馈和粉丝需求,持续推出优质原创作品;
五要确保合理可持续的商业变现。
3. 这本书实用价值如何?
在书中秋叶提到:“让自己在最短时间在某个专业领域成为一流高手的方法,就是写一本书,这个过程可以倒逼自己思考得更深入,这也是一种备课模式。”这正好解释了为何秋叶能够如此高产地出书,短短几年十余本书籍面世,正是按着这个思路操作的。
然而,虽然此类书籍洋洋洒洒的看起来似乎都很有道理,却大多停留在“术”和“势”的层面,缺乏对“道”这种底层逻辑的深入探讨,这本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过这也不能苛求,毕竟不是在相关领域浸淫多年真正修炼出来的专家,能迅速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结构、基本要义,并通过轻松明快的内容、语言,引领人对这个领域有个基本全面的认知,已经算是功德一件了。对于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IP,打通商业世界新交易入口的人来说,此书值得一读。
对于被一些读者诟病的“堆砌了大量案例”问题,书中确实列举了大量经典的IP运营案例,从而证明或得出一些观点。这种写作方法本就是最为常见的网文写法,却仍值得每个希望靠写作变现的人借鉴。以全网知名的人物、事件为载体,发掘其中可能不为人知的故事,或归纳整合相关的各种信息加以罗列,从而得出一些看似深刻又普适的道理讲给人听。这种写作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构思多深的逻辑层次,不需要过多的辩证思考,因此创作效率高,利于抓住时事热点和人们眼球;又因其简单易懂,也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从而得到广泛传播。
书中最后一章写到:“耐心积累专业领域的知识,形成拳头产品形成爆款,在不同平台争取尽快卡位,然后一轮轮滚动开发,这不仅仅是娱乐圈要做的事情,也许是未来每个行业的领头人物都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诚然,当今社会,无论身处什么行业,都应该参照这个道理,耐心积累,形成个人的专业优势,通过各种机会、形式、渠道展现并不断强化这个优势,最终将自己打造成所处领域的专家,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此,方能有所建树。
如今的我们,大多如“铁杵”一般,要把我们磨成针,既需要环境的历练和他人的推动,但更主要的还是我们对自己的打磨。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将自己的优势打磨到极致,虽然现在如“锥处囊中”,但只要能抓住机会,不但会“其末立见”,更能“脱颖而出”,爆发出耀眼的光芒,成为那一方天地中“最靓的仔”。
当然,只有极少极少的人能成为IP。然而,正如“微信”的理念——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即便不成为网红,努力去经营自己的个人小品牌,在小范围内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人,就更有可能遇到更棒的工作,过上更有趣的生活。追求进步总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在朝着成为IP的方向不断努力进步的路上,我们总能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