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小时候努力学习,长大后,考进一所好大学,再发展自己的长处也不迟啊,因为大学有四年时间可以让你尝试和试错。
还有人说:小时候不能总想着读书,在读书期间,可以想想自己的爱好和长处,规划好未来。
我说:以上两种回答都有可取之处,但是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种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考进好大学、有一个更高的门槛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以及发展我们的职业爱好。其实这样挺好的,既能保证自己有书读又有实现梦想的渠道。大家又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对于小时候只知努力学习,而不知自己的爱好是什么的同学,上了大学后,就容易像无头苍蝇一样容易找不到方向,填志愿也是马马虎虎了事,填志愿前,不是听所谓的''前辈''指点江山,就是听家中的七大姑八大姨瞎指点,路是你自己的,为何要让别人为你出主意呢?''前辈''和亲戚为你选择了对的方向,倒是好的,但,如果他们给你指错了路,你上了大学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此专业,这时候,又得半路转专业,仔细想想,也挺麻烦的。
第二种也有可取之处。它提醒学生从小不要死读书,要适当挖掘自己的长处和爱好,等到了高考填志愿选专业时,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个时候,填志愿的烦恼就相对少了一些。可是,我觉得小时候千万不要舍本逐末,以爱好为本,学习为辅(当然,可以以应试教育为本,素质教育为辅)。这对于普通家庭以及山村孩子来说,就失去了进入更高门槛的机会,那么到时候连自己梦想这道大门都进不去,最后,只能勉强找一份工作糊口,每天得过且过。所以,爱好可以适当发展,学习才是主要的。都说应试教育弊大于利,我想这样片面的去看待它,是不对的。我们要多想一想它的好处,总对它抱有抵触心态也不行。我想,世界上近趋于完美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近期应试教育是不可能改变的,但是,可以进行教育改革。而且,应试教育也算相对公平,它给了穷人家的孩子一个走出大山、放宽视野的机会。有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资源,几乎被上层阶级垄断,穷人根本上不了学。也别说什么应试教育毁了你的创新性,人的思考以及其它能力还没那么容易被改变掉。
曾经网络上流行一个段子:如果我学16年钢琴,我早就是钢琴家了;如果我学16年美术,我早就是艺术家了;如果我学16年语言,我早就是语言学家了……但我想说,不管是钢琴、美术还是语言。都需要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真像段子说的,那么容易就一蹴而就吗?16年中就学自己喜欢的,时间对于爱好来说够多了吧,因为你不用去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了,更不用挤时间了,但是你敢保证说,你一定会成为这个家那个家吗?期间,你不会偷懒吗?你不会半途而废吗?网上有些人还喜欢反智,他们觉得自己不会的东西就绝对用不到,比如:买菜你用的到微积分吗?你爬个楼梯用得着计算它的长度吗?诸如此类……人在尝试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也要敢于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而不是找借口逃避,这样才能真正的成长。阳光照射着三棱镜,里面才能发出五彩的光,一个人只擅长文科或理科,往往成不了大学问家,当我们看到那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是不是会投去崇拜的目光呢?当你真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后,我想,你也不会再抨击东抨击西了吧。
亲爱的,你别慌。先静下来,好好想一想。如果你家里有足够的资产可以支持你的想法和梦想,你就当我没说,选择在你。世间是有很多路可以供我们走,但是,在学生时期,奋不顾身的去挑战,也是一种选择,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