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大学问》中说,每个人都有恻隐之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如果你让它发展,它就可以包容其他人乃至天地万物;但是相对地,人也有私欲,任由私欲发展,人就会越来越狭隘,最后可能连最亲近的家人也要疏离。这里的恻隐之情,可以理解为“天理”,也就是根植于人心中的“良知”。阳明先生告诉人们要保存一颗良知的心,因为那样就可以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从而达到至高的精神境界。
有人可能会问,精神境界高有什么用?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发生地点在一家连锁超市,主角儿是蔬菜区的称重员。这个称重员的“小气”是出了名的,比如张大妈买了两个苹果,四个橘子,三根香蕉,两个红薯,两个圆葱,还有一些姜和蒜,大妈说离超市近,随吃随买,每样都少买一点营养均衡。大妈选好蔬果,拎着购物篮来到称重台,大家且看这位称重员小气到什么程度,她把张大妈买的这些蔬果一样一样地称,称过的不是装进袋子贴上价签,而是放到她准备好的一个空篮子里,等全部蔬果都称完了,她找了一个大小合适的袋子,把这些蔬果全装在一起了,然后封口,把各种价签贴了一排……大妈在一边不是太高兴,小声嘀咕:塑料袋子又不是你家的,干嘛这么抠门,连个袋子都舍不得给?
大家没见过这么包装的吧?怎么会有这么小气的称重员?其实跟张大妈有相同想法的不止一人。但是当我们听到称重员跟不理解的顾客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她并不小气:“现在大家都抱怨环境不好,污染严重,可是为什么严重呢?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如果数量比较少的蔬果都根据种类单独包装,那么这些袋子,在顾客带回家后,一般就是撕开扔掉,等于制造了很多垃圾。超市不是我开的,多用或少用几个袋子也不会对我的工资有影响,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向好的方面改变一些东西,我们生活的世界一定会更好。”
之前有顾客就因为这个称重员这样包装,“诅咒”她被解雇,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并主动支持她,超市的经理知道了她的做法之后,不仅没有责怪她“惹”顾客不满,而且还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
现在,去那家超市购物的人不仅没少反而更多了,大家觉得这是一家有良知的超市,因为连它的称重员都会建议顾客少用塑料袋。去这家超市购物的顾客一般都是附近的居民,多数人已经默默形成一个共识,就是自带购物袋,商品区免费的塑料袋与收银台收费的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大减少。这一切,始于那个“超级小气”的称重员。
知道了这件事之后,你还会问,精神境界高有什么用吗?阳明先生在“良知”前面加了一个“致”字,就是告诉我们,良知不能停留在知道的阶段,要去做到。
一个人心存良知,他的私欲就会越来越小,心中的“良知”就会自然显露。这里有一个推己及人的观念,也就是从个人的主体逐渐向外推,直到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个体的人也就成了“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人。能打开这个观念,就会把更多的“良知”变成“致良知”。
可以说,阳明先生既是思想家,又是行动派。“良知”与“致良知”的距离,就是做到。这种开悟不仅是接受现在的世界,更有可能去改变世界,从而一起生活在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