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这篇文章命了一个啰嗦又有点卖弄的题目,其实,我只想聊聊一般沟通的五层次怎样让我们和身边那些重要的人互动的更顺畅些。我们生活在关系中,关系中流露着我们互动的模式,互动模式决定我们之间的感情深浅。
我们被各种感情包围和陪伴,首先是父母和孩子间的血肉亲情,其次是兄弟姐妹间的手足之情,接着成年之后又渴求相濡以沫的爱情,同时会有领导师长的知遇恩情,朋友同事间或亲或疏的友情。。。各种关系衍生出各种感情。有的人朝夕相守心却渐行渐远,有的人好久不见却犹如驻在心间。
所有的关系中最可悲的是对父母的孝而不亲,最可怕的是亲生的孩子越来越陌生,最心疼的是小心翼翼维护的多年的爱情友情会土崩瓦解。我们会多少次的问为什么这样?我怎样才可以处理好一段感情?沟通很重要也不只是局限于语言。在这里我浅谈我对一般沟通的理解,希望对朋友们多少有些帮助。
第一个层次:打招呼。这是沟通最初级的层次,陌生人之间的沟通方式,礼节性的打招呼,问候,寒暄,客套话。如“你好”“孩子好吗”“最近忙吗”“你越来越漂亮了”“你这件衣服真合适”“有空坐坐啊”。。。回应也多是“没事”“挺好的”“瞎忙”“谢谢”,你也没必要大篇幅回答,你们没那么深的交情,只是出于礼节。而生活中有多少家长和孩子处成了陌生人?孩子放学回家,只说声“我回来了”,然后进入自己屋子,关上房门,不再多说一句话,更不用提对父母有感恩之情。有多少家庭在上演着含辛茹苦培养出白眼狼的悲剧?联想一下身边所有的关系,划出只是打招呼的那部分陌生人,这里面有没有你的亲人,曾经的好朋友?
第二个层次:讲事实。情景一,“妈,给我200块钱”“干什么”“教书费”“奥,走的时候拿着”。情景二,夫妻间打电话:吃了吗?吃的啥?干啥呢?孩子呢?早点睡,挂了啊。情景三,“我要出差几天”“去哪?”“某市”“去几天?”“一个星期”“和谁去?”“同事”“路上注意安全”“知道啦”。能说事实并能倾听是很不错的交流了。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很健谈,天上一句,地上一句,聊了两个小时,扯的都是别人的事,仿佛他无所不知。讲事实和评判是不一样的,“你穿这件衣服,我觉得挺热的”这是事实加个人感觉,“你穿这件衣服真不和时节”这是个人评判。
第三个层次:说想法,观点。很多时候我们没有任何铺垫直接跳到这个层次上,容不得别人把话说完,就急切表达个人想法,“我认为”“我觉得”“我是这样想的”“你不该”“你应该”等等,生怕别人不知道我们多厉害。由此引发一些不快乐,甚至冲突矛盾。还有一类人习惯这样表达的“没事”“不知道”“随便”“听你的”,这种人好像很随和,但是。。。(还是不做评价吧)。我们的观点想法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是沟通中最起作用的,直接影响我们和周围人的关系。舒服的感觉是我最喜欢白色,也接纳你最喜欢黑色。如果彼此确实不肯接纳,分道扬镳是不错的选择,和同频的人待在一起舒服些,假装迎合或者两军对立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选择转身离去时,你要清晰,他/她是不是你誓死也要保全的那份关系。如果是,唯有改变自己,不要奢求对方改变。
第四个层次:谈感受。我们会让自己有愤怒,怨恨,悲伤,痛苦,失望,生气等情绪,并且把这些压抑在身体里,不断的说服自己“我大度”“我忍了”,因为我们害怕不被爱,不被认可,不被接纳,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的人因为一点小事暴跳如雷,罗列对方一大堆缺点,其实,你只需要表达你的需要就会解决问题。每个人的外在都一样,内心渴求都一样,只是一堵无形的情绪的墙障碍了我们,因为我们活在自己的感受里,不让别人懂我们,我们也体会不到别人的感受。
第五个层次:敞开默契。这是沟通的最高境界,“心有灵犀一点通”,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颦一笑,对方完全懂你的心意,完全配合默契。出生的孩子对妈妈是完全敞开的,毫不伪装,他不会为了讨好妈妈不哭不闹,他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睡就睡,想闹就闹,妈妈如果也对孩子完全敞开,她一定懂得孩子为啥哭为啥闹。或许只有多年的神仙眷侣和烈火真金的朋友会达到这个境界吧,我猜想,我向往。
个人认为,没必要把自己练成沟通高手,随心随性就不错,只是你需要思考怎样把你很在乎的关系处理的妥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