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当我合上书,心头便不觉浮上的这一诗句。想必多年后傩送年逾古稀,回想那一年端午,那江边的少女与黄狗,也会长叹一声,发出如此感慨吧。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边城》的结尾是一个开放性结局,它就像一只顽皮的小猫在你心上挠了一爪子,不痛,甚至有点痒。让你掏心掏肺地想知道后面剧情,却又戛然而止。不得不说,沈从文先生对文章情节的把控恰到好处。
傩送,那个鱼家里人斗气的少年,最终还是会回到家中,追求她心爱的女孩翠翠。当他回到家乡,得知家人已不再逼迫他去娶乡绅的女儿,也明了翠翠对他的情谊,他与翠翠的故事才真正圆满结束。
我认为他之所以最后还会回来,是因为他心中依然爱着翠翠,只是之前被“大哥是被翠翠祖父间接害死的”的这种想法所动摇,再加之家人希望他娶乡绅的女儿,他心中甚是烦闷,他才会去下桃源。
二老下桃源的事,原来还同他爸爸吵了一阵才走的。船总性情虽异常豪爽,可不愿意间接把第一个儿子弄死的女孩子,又来作第二个儿子的媳妇,这是很明白的事情。若照当地风气,这些事认为只是小孩子的事,大人管不着,二老当真欢喜翠翠,翠翠又爱二老,他也并不反对这种爱怨纠缠的婚姻。但不知怎么的,老船夫对于这件事的关心,使二老父子对于老船夫反而有了一点误会。
文中曾经提到过,在二老下桃源之前,他是和他的父亲吵了一架才走的。结合后文,我们不难看出父子俩是为了什么事而争吵。顺顺并不希望傩送娶翠翠回家,大佬天保的死总归是船总心中的一根刺。而傩送缺坚持自己的爱情,即使他心中也有那根刺,但他还是敌不过傩送对翠翠的情意。
他们意见不和,最后傩送下桃源,一是与父亲闹脾气,再就是去散心,思考大哥的死。在这途中,我想他也会渐渐认识到老祖父与大哥的死并无太大关联,慢慢放下心中的芥蒂,回到家乡。
过了四七,船总顺顺派人来请马兵进城去,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中去,作为二老的媳妇。但二老人既在辰州,先就莫提这件事,且搬过河街去住,等二老回来时再看二老意思。
而在茶峒,顺顺为了这仅剩的儿子,终究还是退了退了一步。他在文末与马兵商量把翠翠接到他家里,作为二老的媳妇。这个老父亲,在失去一个儿子后,为剩下的那个儿子,做出了让步。
虽然过程有些曲折,但在最后傩送、翠翠二人的结局想必也是美好的吧。那只唱歌的竹雀,终究是飞回到翠翠的身边。
多年以后也忘不了的,是岸边抓鸭子的男孩,与牵黄狗的女孩,黄狗的叫声,男孩的笑声,在泛起雾气的江上,传得很远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