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
这是一本我第一次一气呵成读完了的书,第一次想要再看第二遍的书,也是第一次想要为它说点什么的书。所以,想要把它推荐给每一个同样喜欢看书的你。相信你肯定也会喜欢。
爱和希望:
文章当中年仅十五岁的单亲小女孩,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也老是受到同学们的捉弄,终于有一天她鼓起勇气决定去独自寻找从未谋面的父亲。自她踏上那一列火车的时刻开始,此后的一切都不一样了。列车发生了交通事故,她艰难地爬了出去,并遇到了自己灵魂的摆渡人。
她以为,自己会是这次事故中的唯一幸存者,结果却被告知她不过只是那个唯一没有逃出来的人。很快,她便开始接受了自己已经死去的事实,并没有太多忧伤、难过。接下来的日子里,她都在自己灵魂摆渡人崔斯坦的指引之下,一次次跨过沼泽、泥泞,一次次与那些恶魔们搏斗、又一次次化险为夷。
在这途中,他们肝胆相照,休戚与共,渐渐地发现都早已经深深爱上了彼此。然而作为一个摆渡人,崔斯坦穷其一生都注定是要不断地护送一个又一个的灵魂安全穿过荒原,使其在分界线的另一端见到他们一直以来都想见却又不能见到的人,又或是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与之团聚。渡完了一个,马上又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似乎生生不息、永不断绝。
所以,当迪伦去到分界线的另一端时,他也只能够眼睁睁地看着她,仅此而已。即便此前他说过会一直陪在她的身后,即便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然而,他无能为力。在内心情感之外,还有自然法则与宿命。而摆渡人便是他的宿命,他从来都不会真正属于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
去到分界线另一端的迪伦,并没有去找自己那些同样已经死去的亲人,而是选择再次回到险象迭生的荒原,寻找崔斯坦。在历经恐惧以及恶魔们的重重袭击之后,她终于不负所愿,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崔斯坦。并说服他跟自己一起重新回到那辆出事的列车上,回到那个自己真实生活着的世界里。
最终出现了奇迹般的转机,她躺在担架上等待着救援,崔斯坦也成功地进入了这个世界里。他开始朝着她缓缓地走来,就快要走到她身边时,他冲她一笑。喃喃地说:“嗨。”
她回答道:“嗨,原来你在这里。”
“我在这里。”
因为内心深处强烈的爱与希望,两个不同世界的他们最终走在一起。这让我不禁想到那句《牡丹亭》里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我想,大概这便是最为浓烈与真挚的情感。
遵从你的内心:
爱情,向来都是人类社会里最为永恒的主题,此书亦不例外。然而要说它仅仅只是向我们讲述一个爱情故事,那就真的错了。
我看到的,除了爱情,还有人性中最为真实的东西,以及人们在最为关键的时刻所做出的选择。迪伦的选择,崔斯坦的选择以及其他灵魂的选择。
当思念之苦日渐浓烈、当好不容易摆脱了重重恶魔们的袭击,终于即将到达一个全新的、安全的世界之时,大多数的灵魂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去寻找自己此前想见却又不能见到的亲人,或是在那个完全无恙的世界里等着自己至亲至爱的到来。
然而,在那样的时刻,迪伦的选择却是全然不同甚至于有悖常理。她毅然决定重新回到危机四伏的荒原,去苦苦寻找自己所爱的人。
在最后,摆渡人崔斯坦也愿意为了爱情忘记自己的使命、职责,去公然地与宿命抗争。最后,终于还是走到了一起,尽管此前的过程及其艰辛,尽管几乎快要耗尽了他们的所有勇气。
我想到了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的那么一个故事。具体的内容早已记不清了,只知道大致就是说一个类似老师角色的人,在黑板上写下了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以及朋友、爱人等名字,并要求一个女孩选择出那个将会与自己共度一生的人。毫无疑问,选择是艰难的。她每划掉一个人的名字,内心就会疼痛一次。渐渐地,剩下的越来越少,最后剩下来的一个名字是那个她爱的人。
说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要表达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想说其实在生活中,关于这样的选择,真的很多很多。
生活从来都不是电影,不会有彩排,不会有重新来过。我们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够清楚地确定那个选择究竟是对是错。但是,在做出任何选择之前,都要记得去遵从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