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组织“教育好故事”评比,主任让我参加。我内心有些不情愿,但还是答应了。前面花了两个小时写文稿,今天又花了三个小时做PPT、背稿子,下午花了快半个小时录视频。整个过程,我都很不痛快。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也没想着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上面。再次想到李一诺说过的,很多事情就是0和1,一旦做了,通常就不会随便做个五六十分、七八十分就算数的。也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年前看剽悍一只猫的书,作者在前面序言中用加粗体强调了“一定要学会不去做什么”(大意)。不去做,就是对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说“不”。
对很多人来说,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对我,一个从小乖孩子的人,一个好人卡长期持有者,说“不”,其难度之大,简直可以用化用李白的诗来形容,就是:“说不难,难于上青天。”我总是那么容易点头说好,那么容易卖力执行,那么容易认可事情的正面意义,总是那么容易共情他人的期待、体谅他人的难处。——结果就是,我是一个好人,但我很累,很累。我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了服务他人、取悦他人上,顾了全世界,却不肯(能)为自己留出一点修复的空间。
最近几年,随着自我觉醒,我开始尝试说不。这个不,建立在我开始尊重自己的基础之上:我开始尊重自己的感受,开始尊重自己时间的宝贵,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不再觉得世界少了我就会怎么样,不再觉得一件事没做好别人就会怎么样。放下这份“我对世界和他人很重要,我不能对不起他人”的执念后,我觉得自己的人生有了越来越多的清晰感和界限感。
随着自我的觉醒,许多有趣的体验也产生了,许多以前特别认同的事情和信念,现在会觉得好像没那么值得和正确;许多以前看不惯的人和事,反而多了认同甚至欣赏:这么潇洒,这么爱自己,不是超级棒的事情吗?
但是,说“不”还是难的。因为不仅仅是要承受他人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失望及压力,更要承受自己内心深处那份“我真的要和别人不一样吗?”的担心以及“我可能会错过”的隐忧。
能拒绝的人,往往意味着是能思考的人,清醒的人,这种人很大程度上也可能会是幸福的人,但至少某一阶段,他会感受到孤独。别人的人生都是按照剧本走的,那么安全稳妥,他的剧本却写满了问号甚至叹号。能抗住这份未知和压力,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李笑来说过,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类,是因为作为我们祖先的一部分猴子选择了直立行走,这意味他们允许自己的后脑勺世界成为盲区,是要冒生命危险的,但也正是这份勇敢,他们解放了双手,成了更加聪明的人。而现在的聪明人类,恰恰有时容易被眼前的安全和舒适“困住”,无法开拓未知的世界,人生也少了许多本可以有的精彩。
安全感只是人生苦恼的一部分,更加让人浑身不舒服的是那份“我可能会错过”的潜意识。如果我们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我们往往会设想,如果我选了A,那么B的好处我就得不到了啊?这份鱼和熊掌都要兼得的贪婪,让我们纠结:我到底选什么?选了之后,又时不时后悔和痛苦:如果我当初选了B,说不定现在……其实,即便当初选了B,现在还是会痛苦,因为B不可能是一个完美选择,总会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想到这里,是因为我很困惑:为什么我都知道搞这个好故事对我没意义了,我还这么上心,花费了好几个小时呢?除了强大的惯性除外(当然这一点很重要),我似乎拽到了一点隐隐约约的“期待”——如果这个做好了,说不定我可能得到一个没想到过的机会呢?——看,这份“害怕错过”背后的“想要更多”,让我在别扭中花了将近一整天的时间忙一件我完全可以从一开始就说“不”的事情。
我们不愿意做选择,因为我们不想承受选择带来的不好的结果。我们期待他人给建议,这样我们就似乎不必对结果负责。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别人帮我们做的选择,未必适合我们,后果却一定会由我们来承担。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不是只对好的结果负责,是对所有的结果负全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相信这一瓢就是我们的应得,也不去惦记那未到手的2999瓢。所得皆我应得,未得本非属我。如果要开心,就少看舍,多看得。
有了这份自我负责的决心,就可以多一点痛快、少一份纠结了!(当然,如果要成长,还可以多觉察,多复盘,这样下一次面临选择时,就会更加淡定,心态更平静。)
【今天的更文写得很艰难,因为臣服命运的理念一直跳出来打扰我,让我想,如果眼前的事情我“臣服”了,用心去做,在这个过程中甚至可能体验到心流,不也是一种收获吗?如果真的付出了,又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那不更是臣服命运的最佳注释了吗?后来纠结了很久,终于觉得可以用“不能负全责”来解释自己的纠结了。
其实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既然做了也就做了,说不定也有意外的收获。正如同当我们没办法选择拒绝时,完全可以开开心心去做。做到多少分自己说了算,一百分有一百分的“福报”,一分有一分的“福报”(剩下的精力给自己休息,用来做其他自己想做的事,都是好事嘛!)最重要的,是做之前先思考决定,决定之后全身心投入,做完之后不去评判,如果能做到,相信可以身心通达,长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