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论语》:“近者悦,远者来。”
【华杉讲透】:“近悦远来,是儒家对好国家的评价指标。意思就是,近的人、本国人,如果幸福指数很高、很开心,那么远的人、国外的人,就都想举家搬来。国家如此,公司也一样,你要吸引人才,就抓「近悦远来」这四个字。”
『近悦远来』这四个字,我在关系中的体会是,道理巨简单,但做起来极其难。因为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身边的人,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向外追那些跟自己不相干的人身上。而且,外界有太多吸引自己的注意力的事物、或是占据自己注意力的重要性的事情,往往看不见身边的人,也看不见他们的付出。更难以他们是否喜悦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衡量。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该如何定义「悦」。在跟不同的人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对「悦」的理解也不同。有些人玩起来很开心,有些人多赚钱很开心,有些人是做事有意义、获得成就感很开心,这些不同的背后跟价值观有关。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相同的人聚到一起,统一对「悦」的认识,也更容易实现「近悦远来」。近处的人喜悦了,远处有同样价值观和信念的人也会赶来加入进来。
0607《论语》:“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华杉讲透】:“不要急于求成,因为欲速则不达;也不要贪图小利,一味追逐小利,就干不成大事。”
《华杉讲透论语》:“求上进,不求速成。成功或被承认,都来自于时间,来自于等待。而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也一辈子没等来,又怎么样呢?”
今晚听华楠老师的直播还在讲:“人生其实是努力,是积累,而且你最好能够在足够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积累的方向。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看到哪里挣钱就想去哪里。人生是积累,不管你干什么,你就待在一个地方积累。重要的不是选择,重要的是我选择一件事、选择一个方向后,我就一直在坚持把这件事做到最好,确定性的能让你成功的关键是在这个地方你能不能一直持续积累。”
我在生活中有一个很深切的体会是:社会的价值导向和这些完全不一样。难免会被外界的这些声音影响跟干扰。当然,说这些外部的因素都是在为自己心不定找借口。
之前会觉得,很多地方给我的感觉是“这个地方不对”,所以我总是想换个地方试试看。后来,在折腾跟体会的过程中发现,都差不多,不对是正常情况,甚至我认为的不对已经属于很好的情况了。我反思,很多时候总是在拿「更好」与当下做比较,所以就显得当下不好,有一种迫切想要改变局面的心态,而非接受并将其视为磨练。
我突然体会到,人面对生命有几种态度,一种是温水煮青蛙,还有一种是自己当下这样,很迫切地追求改变,还存在一种境界是:不疾不徐。
我觉得自己需要从另一个极端的状态回到平衡。这个时候要练习的是自己的心态,即:带着问题前进,学会跟问题共存。着急没用,把事情做专、做细才对积累有帮助。
0608《论语》:“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华杉讲透】:“「居」不是居住的地方,也不是在家的时候,而是居心的居。你该是什么居心?恭敬之心!『执』就是行。这里的「忠」,主要有两层含义:①不自欺曰忠;②你想要的,让别人也得到,这就是将心比心。”
今天这句话我有两点体会,很多时候我意识不到自己在做事的时候其实是“心不在焉”的,心都不在更别提恭敬之心了。另一点,「心」属于『黑箱』,也就是说,用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做事,只有自己清楚。对于他人而言,通过行动层面看不出来,只能通过心的层面的感受,能够体会到,但是有这种感受力的人是不多的,大多数人只能通过「结果」判断。
通常心不在焉的事情是那些我需要做,但我可能从自己的角度不理解、不认可的事情。这里其实有一个冲突在,存在即合理,存在必然有存在的原因,那我需要弄清楚的是,我的理解和存在的原因之间的差异在哪,而不是带着不理解和不认可去做事。这里其实本质上是沟通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我有不理解,但我没表达出来、主动去问、去交流,而是在自我说服,既然需要做就做吧。
「心」属于黑箱,是因为我渐渐体会到,每个人做事的初心和目的是不一样的,但在行动层面的呈现可能是类似的。关于初心和目的,只有自己清楚,这里最重要的是要言行一致,这是对自我的要求。不要心里想要这个,但在言语和行动层面表现出来的又是那样,心和行动不一致是自欺。
关于「被误解」的议题,被误解时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自己做事的初心是什么,当自己确认自己的行动跟初心保持一致的时候,就不怕被误解。要理解,每个人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和解读不一样,“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而且同一个行为背后存在多种可能性,通常情况,人会通过“大概率”的社会经验进行预测和判断。「被误解」是不可避免的,首先要交给时间,其次预防被误解的方式是,自己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意图,降低被误解的概率。
更深地说,人与人最大的不同是「心」的不同。人生是关于「心」的修炼,外部世界是修炼的场所,工作和人际是具体修炼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