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好莱坞有一批中小成本电影以黑马之势冲过1亿美元票房分界线.《小丑回魂》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表现最突出的一部,它被称为“最赚钱的史蒂芬·金改编,44年一遇的恐怖片爆款。”
任何一部作品的成功都有其理由,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本文单说穿黄色雨衣的小男孩,从必然性角度,分析此片对人物的成功塑造。
1
从作者对人物的取舍,说剧本的设计之精彩。
电影海报,黑色背景下,最突出的三个元素:漂浮的红色气球,诡异感的红色“IT”英文,穿黄雨衣的小男孩背影。
为什么是背影?
这个小男孩乔治在我心中留下的确实就是一个背影。我不记得他的面孔,但是我记得那件雨衣。
乔治在片中的意义,就是一个引发点。乔治的失踪,就是影片的引发事件。
乔治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乔治和比尔有非常密切的兄弟情。
再想一下,关于乔治的父母,我们在影片中可有印象?
母亲只出现一次,只是侧影,没有台词。片头,乔治楼上的卧室到地下室去拿蜂蜡时,悄悄地经过母亲旁边,那时母亲正在弹钢琴,专注而优雅。
父亲只出现一次,在车库。因为比尔的下水道模型,父亲和比尔有一次对话。对话不长,却信息量巨大。首先,准确而有力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乔治失踪后,比尔对乔治的思念和永不放弃的寻找。其次,父亲不想让母亲看到这些模型,说明了乔治失踪对母亲的沉重打击。
乔治的父亲母亲,做什么工作长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非常心痛乔治的失踪,而且通过长时间的寻找后,他们已经失去了信心,这为以后比尔的单独行动做下了有力的铺垫。
2
从作者对人物关键点的把握,分析人物塑造的成功。
穿黄色雨衣的小男孩,为什么我们对他的整体印象深刻,却对他的个体特征很模糊?
再来回想一下,影片中,这个穿黄色雨衣的小男孩,出现过几次,每次时间有多长?乔治的正面出现,只有影片开头部分,不到九分钟的时间。
他在上学吗?他爱吃什么东西?他和父母的关系怎样?他另外的几个朋友是谁?记忆中影片并未对此做介绍。
影片告诉我们的点有哪些?乔治很喜欢哥哥比尔,信任比尔,也很听比尔的 话,对生病的比尔有同情心。更重要的是,天真烂漫。
一个小事件说明兄弟间的感情。影片开头第一幕,比尔给乔治做纸船,要乔治到楼下去拿蜂蜡。当时比尔生病了,乔治体谅哥哥,壮着胆子到地下室拿蜂蜡。
事件虽小,却可以引申出无限内涵。从他们交流的无障碍,可以想象这兄弟俩平日就关系亲密。哥哥疼爱弟弟,特意给弟弟做小船。弟弟很听哥哥的话,一路拿着对讲机回应着哥哥的担忧。
亲密、疼爱、担忧、听话……这些关键词为比尔后来的行动埋下动机。
在随后的情节中,乔治以鬼魂的形式,一次次地出现在比尔的视线里,每次出现都是从可爱的弟弟突变为丑恶的鬼魂,其作用在于再一次的强调,既是强调乔治的悲惨遭遇,也在强调比尔的寻找理由。
作者对人物关键点的把握,我认为是十分精准的。
因为舍弃了不必要的点,所以说出来的点更加鲜明突出。
因为精准,所以有力。
3
从事件设计、镜头和构图等方面,分析影片对乔治的成功塑造。
悲剧,就是将美好的毁灭给人看。
以前乔治有多美好,他后来所经历的就多让人心痛。以前比尔和乔治的感情有多深,后来比尔对乔治的失踪就有多难过。
影片第二幕,乔治将小船放在雨水中,一路跟着小船跑,就像小天使。乔治和下水道里的小丑说话,虽然有些害怕,但依然对小丑怀有同情心。
小丑一口咬掉乔治胳膊后,乔治逃开大哭。这个场景血腥而惨痛,注意此处采用了中景,伴随着乔治的大哭,突出表现乔治脸上的痛苦表情。再下一个镜头,空中俯拍。雨好像是垂直砸下地面,砸在乔治的身上,穿黄雨衣的乔治趴在地上,孤独、弱小、无助。再下一个镜头,中景,还是突出表现乔治脸上的表情。然后,迅速地,一只看不见的手将乔治迅速拖入下水道。
如同乔治没有想到小丑会突然变脸一样,从怪异到恐怖只有一瞬间,乔治从美好到悲惨也只有一瞬间。
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乔治的失去,影片并没有给予过多的镜头进行煽情或渲染,甚至都没有直接说明当时父亲母亲哥哥是多么心痛。
4
对于穿黄雨衣的小男孩,影片是否最终满足了观众的期待?
对于这个穿黄雨衣的小男孩乔治,随着比尔的执念,观众也一直在想,也许乔治在某个地方活着,他在等待着比尔去救他。
期待着乔治在下水道中会出现,一次次地,没希望了……在小丑的老巢,观众期待着再次看到尚有生命的乔治。
故事的结局处,那些漂浮在空中的小孩开始往下落,我期待着乔治会落下来,依然活着,可以给比尔一个拥抱,不负了比尔冒着千难万险的寻找之心。
一直以来,所有的故事,我们都期待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即使不符合常识没有逻辑也愿意相信。
《小丑回魂》却没有给一个圆满的结局,有点失落,却也能接受。
恰恰是这种失落,可以让我更冷静的思考。《小丑回魂》本来也不是温情治愈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