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期已过,检验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是检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这次孩子的学习效果彻底触动了我,不得不让我认真反思。
一、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而“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孩子的行为模式无不投射出父母的行为模式:这么多年来,我也是自我感觉良好:从学习、消费、生活等等细节方面,我没有仔细的去总结,计划。常常有的也是自以为是的反思,但落到实处几乎很少。
我的学习也是三分钟热情,不能坚持到底;每个月的开支也是有增无减,不是说节约钱要干嘛,而是要让钱花在刀刃上,至少轮到该花大钱的时候,不会觉得太囧。
这些我都没有过详细的计划表,孩子学习也从来没有过详细的计划表。孩子对于做计划表,一直很抵触,原来是因为我内心也很抵触。
二、“思行合一”没有落到实处。
王阳明说:“思行合一”,方才是悟。意思是只有将思想落实到行动上了,才叫思行合一,才可能悟出道理。光有思想没有行动叫空想。
(1)对学习的坚持不够。
①书买了一堆,没有进行精读,看完一本书也没有好好的去总结,提炼,让变成自己的东西,往往看过了就忘记了,收获甚微。
②网上买的课至今都没有按计划学完。
③外出学习后的笔记没有仔细的去整理、归档。
这些都是因为没有严格的计划表造成的,总觉得我自己知道花时间学习的,然而总是很拖沓,没有利用好时间去学习,结果面对的就是:“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惆怅。
(2)对经济的有效把控不够。
我有记账的习惯,所以对于消费的情况十分清楚。有时候也觉得应该精买,不是必须品就不买,但很少做到。可能因为我长期是一个人,便用花钱来安慰自己,其实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反而会让人养成一种不节约的坏习惯。孩子他爹曾说:“在我们大家庭里我们经济条件算稍微好一点的,我们不仅没有帮扶亲戚,反倒让亲戚帮扶我们。”
是的,我应该检讨自己,不懂得勤俭持家。总觉得手里有钱能拿出来就可以了,反正每月有固定的收入,不超支就可以了,可是,我却忽略了生活中往往会有我们很难料到的事情发生的,万一发生了该怎么办呢?
岁月无声,已悄然让我虚度到了中年,父母年事已高,孩子正处于学习成长期,正是费钱的时候,这些都是我应该周全到的,所以我是该做到未雨绸缪的!多一点准备总不是坏事。况且,孩子他爹那么信任的把钱交给我打理,我就应当做到统筹,而不是继续这样的“无所谓”。
我的无所谓对他爹而言可能会觉得我不在意他的感受、对孩子而言可能会让他觉得钱来的太容易而不懂得珍惜。更为重要的是:对钱,我们也应该持尊重的态度,而浪费就是最大的不尊重。做到了有效利用金钱,也是对他爹的尊重、对孩子消费观的积极引导,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价值观。
三、思维不够严谨。
我的性格很随性,同时也错误的理解了“活在当下”的意义。(活在当下其实是叫我们弄清楚自己的责任、底线,边界,然后好好的去履行它,越自律越自由、越自由越幸福)。我总是大大咧咧,做事全凭感觉,没有再进一步的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导致不能将事情做得更完美。
孩子不知何时养成了我一般的随性性格。他在完成老师规定的作业后,就由自己安排学习,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问题,可问题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这次的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不认真总结、不落到实处、不按照指令去做、不充分利用好时间等等,怎么能进步?怎么能成长?怎么能好好去走完漫长的人生路?
其实,根本的问题是人的态度问题。
四、责任意识不到位。
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当初自己选择的,我有责任去努力尽到自己的责任,而不该受情绪影响,时好时坏。身边的人都没有错,错的是我自己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所以我才会抱怨。抱怨是为自己责任的缺失找理由,其实是怕吃苦的表现。
当然,成长是自己的事,每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都需要自己从内到外的去认真总结、反思,而不是回避。
只有自己能够真正去直面它的时候,才有可能重新开始,做到清零状态。
孩子的学习成绩也是如此。他一直都照着自己以为对的方式在学习、在做人,看起来是很努力的,但结果是没有让自己满意的。
不愿意改变很大原因就是怕吃苦,因为改变会很痛苦,改变会打破自己的常规,重新开始新的模式。
人只有两种可能才更容易去改变,一种是因为爱,一种是因为痛。
爱能让人冲破一切阻扰;痛能让人重新审视生命。
没有触及到痛点,所有人说的话都是不管用的,只有触及到了痛点,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种种行为。
看了孩子的作文《还有500米》,我才知道这次孩子感觉到痛了,这次孩子是真的开始反思、落地了。也是孩子愿意去担负起自己责任的新篇章。
人生真的很漫长,我们该拿什么去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呢?
我想,唯有态度端正,积极担负起自己应当有的责任和爱心,才能在风雨来临的时候自己成为自己的太阳。希望我理解的还不算太晚。
孩子,奔跑吧!
你明天的安逸一定是你今天努力拼搏的结果。
孩子,我爱你!我希望我的这一生能够和你风雨同行,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