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恼——
现在的工作虽然稳定,可是钱少啊;
想要多赚点钱就要舍弃休息休息,那会太累啊;
想主业副业一起兼顾,可自己的精力有限啊......
怎么办?
苦守着一份寡淡乏味的工作,稳定地穷着?
还是如何开辟副业,又不要太累?
这几乎成了不少职场人共同的困惑所在。
一、
咨询者张丽(化名)是一名中专老师,她千里迢迢从外地赶过来见我一面,就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和点拨。
咨询时那会儿,张丽从一所师范类院校毕业还不到三年,根据她的陈述,待遇真心不怎么样。
想想自己当年辛辛苦苦一路读到研究生,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就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就是指望毕业后能够从事一份体面光鲜的职业。
毕业前的张丽几经努力,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总算拿到了一所中专老师的offer,这可是很多人向往的编制啊。
她欣喜万分,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父母也觉得女儿很争气,在诺大的城市里总算有了一个安稳的着落。
张丽怀揣着无限憧憬,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没过多久,惨烈的现实就快要浇灭了张丽那颗曾经燃烧着炽热梦想的心。
一是工资低,非常低。
根据张丽的说法,在他们学校,一枚新入职的老师到手工资不过3k左右,在评定职称之前,公积金也非常有限。
尽管张丽是985高校研究生毕业,但在教育系统,这个学历依然很低。
二是工作很累很辛苦。
这所学校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老师入职之后,除了要完成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担任辅导员工作。
根据张丽的描述,首先这群中专孩子本身就不太爱学习,作为老师,上课不仅要把知识点讲到,更要讲的生动有趣,否则他们就不会认真听课;
其次辅导员更像是“保姆式服务”,不仅要关系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更关键的就是人身安全问题,你就得婆婆妈妈事无巨细给他们不断灌输安全知识;
最后辅导员还要协调这群孩子们的内部矛盾,比如有的学生性情古怪,没人愿意和她一个寝室,等等。
这些琐碎的工作,仿佛在消磨张丽本来就不多的耐心。
张丽说,自己那些没有读研的同学,他们有的月入过万,有的做到了公司的管理者,想想自己依然“稳定地穷者”,张丽想过做兼职,但辅导员工作让她没有太多闲暇时间。
这不好不容易等了三年,张丽终于结束自己的辅导员生涯。
说来也巧,张丽之前的高中同学创办了一家辅导机构,这不刚刚起步,就邀请张丽入股一起做,并承诺一旦机构办起来了,利润对半分。
张丽陷入了巨大的纠结,到底是该放弃工作奔向市场,还是应该拒绝诱惑专注本职工作呢?
这是张丽前来找我咨询的背景信息。
二、
或许,很多人都面临和张丽类似的困惑吧。
一边是极其富有诱惑力的创业机会,辛苦、不稳定,但做好了收入高;
一边是极有保障力的体制内工作,稳定、长久,但收入增长缓慢。
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稳定就要拒绝诱惑,要收入就要面对风险,到底该如何取舍?
事实上,从我接触的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在类似的取舍面前很难做出决定,甚至于一生都没有了断。
这就导致了一个最直接的后果,那就是:对外面的世界无限憧憬又不敢踏出这一步,同时又不甘心眼前的生活或工作状态,于是一边心不甘情不愿地混着日子,一边又各种异想天开,但迟迟没有行动。
这种人承受的痛苦,可谓是双份的。
他们一旦在本职工作中遇到不如己意的情况,就会懊恼不已,觉得自己当初怎么就不能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或者看到其他人风生水起,内心更是五味杂陈,总是梦想着自己在另外一个领域一定就是天才。
痛苦是怎么产生的?
本质上说来,就是欲望和能力的差异。
差异越大,则痛苦越深。
去除痛苦的办法只有两个。
要么义无反顾追随内心的欲望,代价是可能会听见梦想破碎的声音;
要么踏踏实实提升目前的能力,代价是可能会错过千载难逢的发财机会......
有人说,可以不取舍吗?
我的回答是,不可以。
要知道,一心二用的结果,往往会摇摆不定、耗散精力,搞不好就是满满的愤懑和怨气。
三、
什么是职业定位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这里面的因素有很多,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重构衡量体系。
有人说,人生迟早面临的第一个衡量体系的变化,就是从学校到职场。
学校的衡量体系较为明确,往往以分数论高下,它考验的多数是你的学习、理解和记忆能力;职场的衡量体系较为复杂,一纸文凭约等于你的职场起点。
但职场发展,更像是一场长跑。
这里的跑道,我个人总结有两种。
一种是组织跑道。
个人依附在组织内部,以一定的能力完成岗位要求的职责,获取个人经济报酬、成就感等从物质到精神的酬劳。
一种是市场跑道。
个人脱离组织在市场打拼,需要结合市场需求、个人能力、供需关系等选择创业项目,再想办法寻找客户、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服务和产品、进行市场反馈,进一步修正与改进服务产品,从而实现盈利并达到项目的良性循环。
适应组织跑道的人才,我称之为“组织型人才”;适应市场跑道的人才,我称之为“市场型人才”。
这两类人才从表象上看不出什么差异,但骨子里,却存在本质区别。
1、渴望层面
通常来说,组织型人才虽然也渴望财富,但对财富并没有强烈的渴望。
表现在,首先他们不会以财富作为职业选择的首要标准;其次他们不会为了财富死磕自己,既不敢承担风险,又舍不得这一身的气力,自然也就无法获得超额的收入;最后他们对于财富的用途并没有明确的构想,从未考虑到开创更大的事业,只想着买房旅游小富即安。
以上三点,往往是“组织型人才”的主要特点。
2、能力层面
通常来说,组织型人才虽然也有能力,但普遍缺乏商业才能,甚至排斥商业规则。
比如,在商业模式下,你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具备“合作共赢”的思维,需要一定的商业头脑。
首先,你要了解项目关联方的利益诉求;其次,你要去思考需要借助哪些外力,以及如何和对方谈判促成对方愿意一起推动这件事情;最后,你还要考虑这次合作之后,如何开启下一步更深入的谈判及合作,等等。
然而在组织模式下,这个层面基本是由企业高管及股东思考的,员工只能听命于高管制定的规章制度,但至于为何要制定这样的规则,以及考虑的要点有哪些,高管对员工并不承担解释的义务。
如果个人能够理解并认真履行职责,就继续留用;如果拒绝或违背契约关系,则果断炒人。
3、动机水平
动机水平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能力边界。
例如,成就动机过于强烈的人无法成为有效的的管理者。
因为,受成就激励的人,习惯于依靠自己将事情做到最好,TA希望迅速获取外界反馈,以便了解自己的业绩。
但对管理者而言,如何引导他人完成工作才是最为重要的,管理者的一项核心素质,就在于通过他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自己做的更好。
鉴于篇幅限制,动机水平后期有机会再展开分析。
简言之,一个人的渴望决定了TA选择怎样的跑道,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决定了TA在相应的跑道上大约能跑多远,而一个人的能力则决定了TA跑的速度是快是慢,以及,是否能够弯道超车,等等。
四、
随着咨询的深入,张丽渐渐发现,原来之前的自己迟迟得不到发展,是由于自己一直定位不清导致的。
是啊,一个人既想要体制的好处,又贪图市场的回报,左右摇摆,连起码的忠诚度都没有,只会给人一种做事不靠谱的印象,也许眼前可以获得一些蝇头小利,但从长远来看,对个人口碑极为不利,也就无法在一个领域深入,品尝到最甘甜的果实。
经过分析,张丽发现,自己之所以迟迟无法选择,是因为她的内心更倾向于依靠组织获取个人成长及发展,不需要承担太大的风险,同时也不需要特别艰辛的付出,更不需要操很多心,能够过上小富即安的生活,就是她最大的渴望了。
认清了自己的张丽很快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成为一名好老师。
有了这样明确的定位之后,如何提升自己就显得容易多了。
我带着张丽制定了能力策略,告诉她发力的重点,以及需要规避的盲区,等等。
咨询后的张丽委婉拒绝了同学的好意邀请,她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了打磨课程当中,一个学期下来,她的课深受学生欢迎,甚至其他班的学生会慕名前来听课,她感到了极大的成就感。
与此同时,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张丽发觉很多孩子不是天生笨,而是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太大的打压,于是张丽打算边工作边进修心理学,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点亮更多孩子的未来。
“他们是曾经被父母放弃的孩子,”两年后,张丽在给我的邮件中写道:“甚至我也一度想要放弃他们,就像我曾经无比嫌弃和想要放弃自己那样......如今的我终于明白,工作的意义和尊严甚至价值,真不是别人给的,是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付出得到的......”
“人生活的世界上好比一只船在大海中航行,最重要的是要辨清前进的方向。” —— 潘菽
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国家心理咨询师,职场作家。著有以职业咨询案例分析为素材的职场畅销书《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成为职业规划领域为数不多的咨询实战及个人发展实用书籍。2018年职业规划及工作方法干货类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已在当当、亚马逊、京东等平台全面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