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做母亲的人

——睡梦中,门板一声吱呀,母亲像往常一样,轻手轻脚地走出了房门。我迷瞪着睁开眼睛,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表,五点刚过。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每每回家看到母亲,心里首先涌上的就是一阵酸楚,母亲老了,额头上的青丝几近被白发所替代。

工作以来,我常常是过年回家时才能与她相见。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变很多,尤其是对上了岁数的老人而言,所以每次见面,都感觉到她苍老的明显。


母亲的大半生可谓不易。从小吃苦长大,至今没有享多少福。

姥姥家口众多,母亲排行老二,下面还有四五个弟弟妹妹。同父异母的大姨比母亲年长许多,并且早早嫁人。姥爷去世那年,母亲只有十几岁,最小的小姨只有六岁。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穷。姥爷的去世,对这个家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姥姥拖着这样一大家子,辛酸可想而知。舅舅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当时也只有八岁。这样一家子,没有劳力,常常被人家看不起。

母亲就是在那年辍学的,她开始到生产队去挣工分,和村里的男劳力干同样的活,别人干多少,她也干多少,甚至比那些男人干的还要多,还要久。

那时的她不知道疲惫,常常干活到很晚,于是走夜路成为了一种习惯。

最初的她对于夜晚充满恐惧,乡间的小路时不时会蹿出一些小动物,而且路途中时常要经过一些坟圈子。就这样,她一直壮着胆子坚持着,时间长了,也就不再害怕了。

后来,我常常从母亲的回忆,得到一种感觉,她应该是把走夜路当成了一种享受,因为只有在四下无人,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她才能卸下疲惫,享受内心难得的片刻安逸。等到回到家中,面对一大家人的时候,她就只能再次回到困顿的现实中来。


母亲从小学的一手好针线活,家里大小六七口人的过冬棉衣几乎都是她做的。做棉衣绝对是一件技术活,这点在我懂事的时候就有了很深的体会。小时候,村里经常有人拿着缝了一半的棉衣,来家里向母亲求救。

母亲做棉衣、纳鞋底是一等一的高手。在生产队做活那几年,她一有空就帮家里纳鞋底。一年十几双,几年下来摞起来也堆成山了。

我小的时候,穿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是最自豪的一件事。母亲纳的鞋底,针眼排列匀称,横看、竖看、斜看都是一条线,整齐的像是北京阅兵式上的方队,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

母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乡下女人,但是身上却有着一股刚毅的豪气。幼时的贫寒没有压垮她,外人看不起这一家子,母亲却总是昂首挺胸,信心十足。

因为正直和肯干,母亲在村里树立了充分的威信。

记得小时候,每次母亲带我回到姥姥家,村里的很多人看到她,都会远远地迎上来,热情地跟她打招呼。有些人甚至像是一下有了主心骨似的,拉住母亲,诉说着自己的烦心事。


小时候,在我眼里,母亲常常是完美的。她说的每句话都很有道理,在我幼小的心里生根发芽,成为我成长路上的至理名言。

母亲虽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她都力求完美,乃至精致。

就像前面提到的千层底布鞋;还有母亲做的笤帚大小如一、结实耐用;母亲剪裁的衣服舒适修身,线条流畅;母亲给我砌的花书包,一小片一小片的破布头,经她的拼砌,也变得那么的顺眼好看;母亲烙的大饼香松酥脆,每每想起都让我口中生涎……

母亲是个善良的人,她总是热心地帮助村里人干各种家务活。小时候,常常有人来家里找她做笤帚。白天没空,她就晚上做,常常秉烛达旦,一晚上就能做二十几把。

做笤帚也是一件很累人的差事。她要坐在地上,两腿并拢,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直到最后一个完工,她才勉强支撑着站起来,活动活动僵化了的腿和腰。

可能是同命相怜,母亲常常见不得别人受苦,看到谁过得不如意,都会时常去探望,说说话,帮其分忧解难。

父亲也有好多兄弟姐妹,唯独四叔常常让父母挂心,因为他年过半百,至今光混一条。

逢年过节,母亲总是让父亲把四叔叫到家里来吃饭。平时家里做了什么好吃的,也会给他端一碗去。

四叔爱喝酒,我每次回家,母亲就会把四叔叫来,让我陪他喝酒。叔侄俩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很快四叔的脸上就泛起了红光,而我的心里也油然生起了一种久违的乡土亲情。


母亲一生简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小时候她常常在我耳边念叨的。而且我有种感觉,她的这种节俭习惯,估计下辈子也改不掉。

现在生活早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拮据,可她已经把俭朴当成了一种习惯,她总说一个人只要穿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就行了,这样走到哪儿都看的顺眼,并不一定非得是新衣裳。

多年来,她的衣服基本都是小姨们替换下来的。母亲说她们这些衣服只是对他们来说不流行了,其实很多都是新的,不穿扔掉太可惜。

前年回家,我有意地地帮她和父亲买了几件衣服。结果一到家,就被母亲一通数落,说我不会过日子,浪费钱;说家里那么多衣服穿不完;说农村人天天干活,穿好衣服浪费。

我当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后来才慢慢想通了,她是不愿意我为他们花钱,希望我手头宽裕些。

母亲珍惜每一粒粮食,儿时每逢麦浪翻滚的五月时节,村里的打麦场就呈现出各种繁忙的景象。

等麦子一收割完,母亲要做的事情就是每天一大早钻到麦秸垛里,收集被漏掉的麦粒。虽然每天的收获都很少,但她就那样执着地坚持着,一个夏天,竟然也能攒起两袋小麦。

板栗收完以后,也是这样,她就到山上去捡漏,也能捡到一两百斤。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在母亲这里有很好的诠释。

山里人,靠山吃山,母亲一年四季都在山上辛苦劳作。除了营务庄稼,她还经常到山上去刨药材、拾酸枣,每年也能卖个千八百块钱。

母亲的每一笔钱就是这样一分一分攒起来的。后来我买房,母亲竟然一下给我拿了十几万,谁曾想她是怎样攒到这么一笔钱的呢?


母亲很聪慧,只是没有遇上好时代,没能上得起学。

或许是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的缘故吧,母亲从小对我很严厉。她不允许我出任何差错,一旦考试退出班级前三名,回到家就是一通打。

母亲从没有因为我是家里的独苗而溺爱,她脾气不好,性格刚烈,没有多少文化,教育孩子只能靠打。

她的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并不可取,却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她就是这样教会了我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母亲是个懂得感恩的人。母亲说,人活着,总是需要别人的帮衬,但人不能没良心,对于别人的帮助,要一直记着。

她总是反反复复跟我讲过一个故事:

解放以前,她的一个远房长辈,穷的没饭吃,快要饿死了,邻居家给他送来一筐干菜叶,他眼含热泪、感激不尽。

后来多年以后,他还在给他的孩子们说,当年要不是谁谁谁的一筐树叶,就没你爹,更没有你们了,一定要记着……

母亲的话,我都记着……

- END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3,456评论 5 47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5,370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0,337评论 0 33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583评论 1 27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596评论 5 36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572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936评论 3 39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59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850评论 1 29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01评论 2 32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685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371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95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3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67评论 1 259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3,636评论 2 349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411评论 2 34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