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坚持写作之 1/100,爱上我们的每一天。
阅读这本书就像听到神的声音,像是作者说出了我的心里那无可名状的东西。阅读完整本书后,将最深刻的段落摘录于此。你一定也会有共鸣,那么就找来这本书读一读吧!遇见未知的、早已在那里的自己。
小时候,还没上学的时候,听到大人说,长大了要上大学,这样才出息。于是把大学想象成遥不可及的殿堂。上学后,目标只有一个,“考大学”。
上学时候每天学习学习,也迷茫啊,心想生活到底是什么呢,也许上了大学就清楚了。上了大学,迷茫却更甚起来,因为,近二十年的“考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生活到底是什么却依然是个谜题,我,到底要如何生活呢?
身边的同学们有的考研,有的出国,有的已经找好工作,还有打算毕业两年就结婚的。记得那个毕业季,我坐在大梧桐树下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显得悠然自得,其实内心已经翻江倒海,生活,难道是这样的吗?考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那时是痛苦的,常常独处思考着没有答案的问题。
在看这本《优秀的绵羊》的时候,有句话让我感到,原来,那时候的痛苦也是精神生活的开始啊。“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关键,而独处则是反思的前提。”
“当前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又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刚踏进大学校门时,那条写着“天之骄子”的红色大横幅特别显眼。但,就像上面这段话说的,我被“裹挟”着随着人群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我心里呐喊着我想活出自己,但却发不出声,因为我也不知道怎样才是活出自己,只知道,那个方向是必然要去的,但我想以自己的方式走过去,我不想成为那个“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我终于感受到我的生命中那缺失的部分:给予自己寻找幸福的机会,创造自己寻找自由的机会。在我不再因他人的成绩而感到威胁时,我的生命得到了解放,那份轻松让我学会了欣赏他人的成就给这个世界所带来的美妙。”
别人工作很棒,别人结婚了,别人买房子了,别人环球旅行去了,无数个别人构成了世界的美妙,而我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和别人一样,我只需要寻找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虽然济慈认为这个世界依旧充满悲痛,但是他提醒我们,‘难道你不觉得世界上的痛楚和困难对培养人的理智并铸就灵魂是必要的吗?’在存在悲痛的同时,这个世界又充满着欢乐、爱心以及其他情感。我们内心必须能够感受这些情感,并同时用1000种方法来磨炼自己。当我们的内心有所感触,在情感的基础上反思,我们就获得了智慧。与生俱来的思维,只有在经历了反思、内视并建立起思想和内心的交流及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我们才成为一个独特的、具有灵魂的个体。这就是如何建立自我的重要步骤。”
“‘到底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不仅仅是思考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且首先要明白自己已经是个什么样的人,不管其他人怎么评论你,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发现新的理想和新的追求。两个极具智慧的问题,等着我们回答:1. 什么是优质的生活?2. 我该如何拥有那样的生活?”
“真正的教育,好比真正的宗教,哺育我们成为与众不同的个体,在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全然不顾他人对你的评论。自我意识是一个极其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能找到自己的力量、安全感、自主、创造力和快乐。”
“试想一下,倘若一个人获得了天下,但是失去了他的灵魂,那他到底有何收获呢?”
读到这几段的时候,内心非常激动,我发现了那个踹踹不安的自我,在这些思想的滋润下绽放笑脸,就像遇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不觉孤单,受到激励,更感安全和自信的去追求自己觉得值得追求的。
"你认为成为‘有意思的人’对你很重要,而且你认识到你将是陪伴自己终其一生的唯一人选。但是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并非是由资历堆积而成的自我实现。‘有意思’并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也不是刻意去成就的。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
有意思的人?在我的认知里,总觉得有意思的人性格开朗或者充满个性。他们生活极其丰富,阅人多,走过的地方多,经历的世事多。有意思的人就是能让人开心的人。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个有意思的人,因为自己性格外显的太平静。尽管我的认知里有意思的人不只是性格有意思,还有阅历之类,但我的潜意识就是觉得自己性格没意思,自己就是个没有意思的人。
以前朋友夸我性格好,说我脾气好,容忍和包容。理智上我知道这是朋友真的欣赏我的性格。感性上,依然留有自己对“有意思”的狭隘理解。朋友欣赏的,正是我觉得没有意思的性格。随着年龄的增长,粗浅阅历的增加,对“有意思”的性格也并不那么耿耿于怀了。
“一个人之所以有意思,是因为他大量阅读,习惯思考,放缓脚步,投入深度对话,并为自己创建了一个丰满的内心世界。”而这段更是将我推入充实的有意思的生活,而不再“顾影自怜”。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或科技类创新,“我们还有一种创新,那是一种‘生活创新’。依赖于‘精神想象力。指一个人有能力摆脱固有的生活方式,以最大尺度去想象所有可能性,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作者举了《米德尔马挈》这本书为例。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乡村,一个严重缺乏精神成长空间的年代,书中主人公和本书的作者以极大的勇气开展自己的生活,虽然付出了很多代价,但她们最终拥有了精神的丰富和力量,这也正是她们所追求的。
“一个人,只有不知道自己的路将伸向何方的时候,他才能达到顶峰。”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会给自己一次机会,以开放的心态经历一次洗礼,勇敢地接受思想碰撞,成就一个崭新的自己?”
“我一直相信,年轻人不应该惧怕自己生活中所经历的冲动和疑虑——即它们很有可能迫使自己偏离甚至改变自己原来的人生轨道。”“雅典娜心知肚明,只有让奥德修斯上刀山下火海,经历种种挑战才会迫使他具备临场应变的能力,调整方向,最终发现世界的内涵以及自己的使命。虽然我强调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同样要强调位置付出的代价。”
“你想攀登顶峰吗?很可惜并没有顶峰。无论你攀得多高,总是有人在你之上。我现在就可以郑重地告诉你未来的位置:与大部分人一样,位居中流。”
“与其为成功而工作,不如为工作本身而全身心投入,这个原则成了在黑夜中一直伴随着我的北极星。当我开始过度关注外在奖励时,我提醒自己必须重新关注工作本身,努力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当我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快乐便油然而生;一旦我违背了这一原则,痛苦、迷茫就随之而来。事情最终是否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可不受你控制,你可以掌握在手心里的是事情本身和你对它的热爱——任何工作的最终收获也是如此。最后的评分只有一个:你是否过上了一种自己满意的生活。”
“我不是要选择一项事业而要放弃所有其他的事业,而是,当我不能全身心投入一件事的时候,我将什么都不是。同样的道理,你不需要担心自己一辈子只能选择一次,不需要在第一次就做终极选择。即使做了这样的选择,你应该做好改变的准备。你选择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克服千辛万苦徒步前进,你会遇见不同的人,发现新鲜未知的世界,从而你会思考这个世界能够给你带来什么,以及你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通过这个过程,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创建自己的生活并不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前卫的积极分子或者创业者,而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这条路可以是任何类型的。
创建自己的生活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成就任何事情。现实中有很多事是不可能的。亚里士多德说,快乐来自我们能够发挥自己擅长的能力。我们各自拥有某些特长,但只是某些。了解自我的重要一部分是了解自己具备什么;违背自己的天性只能事倍功半。我们每个人都是含着一把金汤匙来到这个世界的。”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历焦虑、挫败、羞耻等等,甚至有些时候想放弃,重新做选择。没有人会保证你的未来是伟大的或能找到一份完美的工作,或能遇上自己的伯乐。乔治·艾略特的‘纷繁复杂的处境’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形式发生在每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出路’,没有人会因为自己风趣而逃避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要争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理想或热爱去忍受那些繁杂无聊的事情。”
这本书其实一直在探讨“教育”的意义,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这其中探讨了当下教育的不足,以及“优秀的绵羊”的困境。那如何教育和接受教育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自己?
“博雅教育是探究和追求真理的教育,而非为了任何形式的实用性回报。
博雅教育所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是对知识的溯源,而不是去接受现有的知识;学生不是吸收知识,而是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大学教育是熟悉并掌握论证能力的过程。学会分析他人观点,并独立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人说“大学毕业之后,没有人在乎你是否精通苏格兰哲学家大卫·休谟或读过康德的著作。”“也许是吧。但是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人类历史上的巨人,精读他们的艺术、文学以及哲学作品,就如另一位学生所感:我每天被迫去思考人类历史上最难的问题,因此我掌握了最有效的表达和思考能力。”
“博雅教育的终极目标并非实用主义,而是培养你超越空间和时间来思考问题、不受工作性质所限制的能力。博雅教育所关注的是公民权益、他人利益以及构建一个健康的、有创造力的、自由的自己。当然,构建自己并非空穴来风,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向前人借鉴智慧。人文艺术包含了历史、哲学、宗教学、文学以及其他形式的艺术,记载了前辈对人性最深刻的认识。我们在享用他们的硕果的时候,针对的并不是某个固定领域或某种职业,而是人性,其范围之广能容下整个宇宙,其中不乏爱情、死亡、家庭、道德观、时间、真理、神明等一切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话题。”
“常言道:真理难寻!那么艺术凭借什么通向真理呢?艺术要求我们花大量时间努力观察现象,并且花更多的时间和气力表达你对观察的理解。”
“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许沉浸在口号式政治理念的宣传或人与人之间客套的甜言蜜语之中,它们构成并包围了我们的生活。艺术的使命是帮助我们突破这些重围,使我们从中得到解放。在德语作家卡夫卡眼里:书籍就像一把斧子,为我们结冰的内心海洋开出一条道路。”
“John Ruskin是19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评论家,对待文学,他说:我越来越深信,人类在这世界上所成就的最伟大事业,是以最朴素简要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所见。在上百人的大会谈天说地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会思考;在上千个会思考的人中,也许只有一人能洞察。洞察把诗歌、预言、宗教结合为一体。”
“当我们着迷于成绩、收入乃至性生活时,却走马观花式地对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艺术的力量,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言,就是让灵魂惊醒过来。”
“我们在阅读文章或者欣赏艺术品时,最关键的问题不是我是否看明白了,而是该篇文章或该件艺术品是否能引起我的共鸣,从而帮助我更懂得自己。为什么要读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者可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这就是我’的欢呼就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我们从他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他人也在我们身上看到他们自己。这种体验就是弗洛伊德所讲述的‘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带着我们去了远方,但让我们感受到回到了家。埃德蒙森把阅读比喻为‘生命的第二次机会’,艺术并不会造就一个完美的你,却可以成就一个更自由的你。我们知道了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他人并非为我而存在。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尊严和对世界的认识。”
“不要着急去成为自己心中早已计划好的那个人,而是成为你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因素是你自己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