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交往的时候,会先观察对方的哪几方面?在社会标签之下,我会更关注ta的气质形象、谈吐、语言表达。同样的,我也会很注意自己的第一印象,而且当我碰到这方面特别特别得体和真诚的朋友的时候真的会打心眼里记住ta并且也会第一时间拉近距离感。
一年前第一次见一位杂志主编朋友时,尽管在微信上已经聊了一些时候,但是第一次见面,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出乎我意料外的是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架子,亲切的像个久违重逢的好朋友。明明是我去会见他但感觉是他在招待我,从一进门的问候和迎接,到一起喝茶时候的对茶品质、产地、品种的讲究,以及语音语调的和谐得体。我觉得这就是一个高品质且值得学习和深交的朋友。于是在交谈的时候我也会卸下紧张和客套,真诚的去沟通和交谈。
打造自我格调的标签在社交媒体一直是一个讨论的很热烈的话题,上周关于“上海名媛”的话题火了。我觉得费尽心思用拼多多思维来打造自我标签也能成功的话,那真的是太不容易的一件事,因为看客远比当事人清醒。就跟考试的时候,想偷摸摸的作弊,其实监考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一样。也许有人存在着对品格的误解。酒店可以拼,衣服包包也可以拼,但是一个人的品格是拼不出来的。
有时候不得不去思考,当我们觉得有些人是在晒什么“标签”的时候,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的关系。如果一个本身很丰富的人,是不会在意别人晒了什么酒店穿了什么名牌。而是会觉得不错就点赞,mark一下,看完后继续过自己的生活吧。
当上周这个热门话题火起来的时候,我又重新的去翻阅了年前看过的一本书《格调》,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文化评论家保罗·福塞尔的作品,他描写的美国社会的不同等级的人都是怎样的,过着怎样的生活,诙谐幽默,虽然书中充满了对中产阶级的不屑,但读起来也是很有借鉴意味。真正的上层、中上层到底是怎样一群人,他们的思维、理念、穿的、用的究竟和中产阶级有怎样的差别。其实看完这本书,也挺有助于我们对品味和格调的正确认知。非常推荐!
在这本书中也讨论了一个话题,就是对于普通人如何突破自己的阶级的探讨。重新阅读这部分依然让我觉得充满希望。在书中他把一些想突破现有阶级的人作X另类。这群人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独创性。虽然出生会决定一个人所在的阶层如何,但是当我们决定远离家乡、不再忍耐和克制、更愿意去做创造性的工作,用自己的才华去实现羽翼丰满状态的时候,也就成了不被定义的另类一群了。
他们思想是独立的,热爱自己的工作,拥有自己对自由的支配权,不会穿一眼就能被认出的名牌,会多视角的看待社会和生活,会热爱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和不同语言的期刊,他们大胆而幽默,是一群精神贵族。
很多朋友都会像我一样想成为或羡慕保罗笔下这群X一族吧。能在自己的战场上自由的对着“华莱士们”谈笑风生,是一件多么令人期待的事情啊。
突破自己现有的标签和局限这条路并不容易,好在互联网同时也是个宝藏场,她有一切可以让自己去修炼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看世界的能力的线索,而需要的是我们凌厉的判断力。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这份判断力。用写作记录下来自己的思考和进步在我认为是长期要做的事情。在当下,去改变能改变的地方,不断修炼品味与格调,去找到一条属于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去做那个一眼就会被别人记住的人。
我想,第一次去住宝格丽,第一次买LV香奈儿大牌包包的时候一定是最兴奋的,但这种兴奋感慢慢的也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不会让生活带来太多本质变化,而能让生活带来改变的,是第一次获得新的认知后,你知道此刻的自己再也回不去了。
长期要走的路,是修炼品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