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在《陪一颗心长大》里说以身体为沟通管道,让隐隐的声音被听见。
想起我们与孩子互动时很喜欢各种拟人化的角色扮演的形式,因为这个方式把我们与孩子放在了一起的位置来互动与交流,而非成人与孩子的模式。然后孩子非常愿意进入角色而有很好的照顾自己的行为。
大女儿没到2岁的时候,准备开始刷牙,我们就会模拟牙细菌说话:“小主人不要刷牙呀,我要在牙齿上挖洞建一个家!”因为孩子知道蛀牙后会很痛,要看牙医。就会立刻回应:“不可以,我要赶你走”然后整个刷牙过程就是消灭细菌的过程。也常常会模拟牙齿来发声:“哎呦小姐姐。我身上好多细菌,请问可以帮我刷干净吗?我不要变很脏脏的,我要雪白雪白的。”这时能听到特别有力量感的:“可以,我会好好帮你刷干净!”
让我最佩服的是孩子生病吃药的事,我们家比较习惯看中医,中药是很苦的,连大人都咽不下的中药。因为我们把病菌耀武扬威地展现了出来,把健康小卫士的无力与请求表现出来。然后孩子就能一口气把苦苦中药喝完,我和先生每次大大地竖起大拇指,都觉得是叹为观止,非常敬佩孩子的不怕苦精神!
又有吃饭的时候,女儿不太喜欢吃青菜,我们会让她问问肠道,问问生长激素警长(女儿很喜欢警察,常常把一些正面的事物比喻为警长),想不想吃点青菜。孩子通常立刻说不想,但思考一会后又会说想吃,然后多少会吃一些。
现在发现,在生活中,与女儿的互动全是把事物拟人化的交谈,每天都生活在童画世界一般。通过这些互动,孩子更能养成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也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主动性,是她在帮助牙齿,帮助肠道,这样会让孩子更有力量更愿意去照应好自已。
虽然这看上去有点像控制孩子,套路孩子,但我的互动中我的心意里有满满的爱,希望能带给孩子的是好玩的经验,而非命令强权的姿态,他日孩子回忆起来,也能感受到妈妈这里的温柔与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