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看完之后应该会有头晕的感觉,不理解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要分析出近十个层次来。但请相信我:首先化简为繁,然后才能化繁为简,这个是很多好处的。
Q1:明明说的是决策,为什么要先谈表达?
A1:
因为我们看不到别人的决策过程,甚至决策结果也不一定能够完整看到,我们只能听到和看到别人的表达。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看电视采访里面,某个大佬说自己创业成功是因为坚持理想,你信么?大概不太信。为什么,因为不合理,起码不完整。我也有理想,你也有理想,但是成功的只有他。
但是我信,我信的是:
1. 这位大佬受到了采访,因为我看到了;
2. 他被采访的时候说了上面的话,因为我听到了;
3. 他是有意识地在采访的时候说这样的话的,不是无意识的呢喃;
4. 他在采访的当时,真心的希望看采访的人相信他说的是真的
因为他做了实际的动作来表达上面的意思。
至于他本人是否认为创业成功是因为坚持理想,不重要,因为:
1. 面对公众媒体,就不是一个100%说大实话的场合,谁来都一样;
2. 就算他真的相信,和我也没有关系;我不会因为某人的“意见”就采信他的“意见”,我们之间没有“这个层次信任”的基础;
3. 这样的内容的表达本身就不具备被信任的基础,被信任的基础是“可证实也可证伪”,并且“可重复”
- 成功与否本身是很主观的判断,也没有提到具体的事实,因此也就不具备证实或者证伪的基础。没办法验证的事情,谈不上相信不相信;
- 当然也没办法重复
那么除此之外,我还信什么呢?
1. 我相信:当我处在对方的位置上,在同样的场合的时候,说同样的话大概率是安全的;
2. 我相信:当我处在采访对方的记者的位置上,在同样场合的时候,问同样的问题是安全的;
以上是基于对于这位大佬的专业能力和电视台专业能力的信任而做出的判断。
这样可以理解么?
现在再看这样的一个观点,是不是会有异样的感觉:
"他这么大的老板,在这么权威的电视台上讲的话还能有假?"
如果有的话,恭喜,可以算是逻辑入门了。
再补一个问题,让这篇更加淋漓尽致一点。
Q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和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两句都是常用的俗语,两者区别在哪里?
A2: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一个很单纯的观点的表达,大概这么几层意思:
1. 你的意见和我的不同;
2. 我比你资格/年龄老;
3. 我是对的;
4. 你不听我的,所以你会倒霉
可以验证么?不能验证,因为”吃亏“是没有明确定义的。出门被溅了一身泥算不算吃亏?出门买方便面被车撞了,能不能算吃方便面不利于健康?其实是一个道理。
没有明确定义的内容,没办法验证对错。
也就是单纯的负面情绪的表达而已,不知道为什么会成为俗语。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一个有条件的判断,比前者信息量大一点。
”人接近死亡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会带有善意。“也很模糊,但是是中性的观点,不带有负面情绪。
我更欣赏后者的表达,为什么?因为情绪会影响判断,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带着情绪的观点,要比不带情绪的观点更不利于自己的判断。
两个推论:
1. 俗语就一定对么?
不是的,多数俗语都只是观点,无法验证无法证伪,因此根本涉及不到对错层面
2. 用俗语来给别人建议/给自己建议,就一定有帮助么?
不是,很多时候有俗语所蕴含的情绪,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对形成判断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