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
管他那么多。
有蛋吃蛋,有鸡吃鸡。
所以,是应该先思考,还是应该先行动?
不告诉你。
自己去想。
01 避免能力陷阱
我是写小说里化学最好的翻译家。
最近这种三点式,不止流行于比基尼,还流行于自我介绍——旨在突出自己多元化的专精。
这可比我是写小说的,我会化学,我是个翻译家,好听多了!
你们只会一个东西,我会三个呢!
但是,以上所有都有一个前提:
你有一个专精的事情,是你最后的定义。而不是三碗水端平,最后落个啥也不是的三不像。
如果你是每个都会,却每个都只会一点——你以为你是个减肥的妹子在参加满汉全席的聚会里面所有菜只是尝一点的浅尝辄止呢?!
到了公司应聘的时候,简历表以排比句的格式写了一大段:我会……我会……我还会……并且我会……
乍一看,哎哟我的娘咧,来了个天才啊,这文武双全啥都会啊!这下好了,招一个人顶3个人,划算,赶紧迫切的把这个人招进来。
(插播:
文武双全梗:我这样骂你了还不够!你非得逼着我打你一顿,你才知道我是文武双全?)
你成功的应聘上了这家公司。却发现,这个岗位的任务你只会一点点,因此难以顾全所有任务,所以经常会完不成。同时,因为领导知道并看中你的“多才多艺”,于是还安排了其他你声称会的领域。然后你发现,不知任务多且难,薪水低,你还总是质量不高完不成被老板骂。
……
oh,好高骛远没有专精的poor guy。
02 重建关系网络
在努力拓宽自己交友圈的同时,也请努力精深自己的朋友圈。
晨读里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相似度越高,圈子的重合度也越高,能提供给自己的新观点、新资源就更少。
这句话有一定的合理性。
当地域,经历,兴趣等都有一定程度的重合的时候,的确会因此产生链接,从而有一定的文化、性格、资源等的部分重叠。
但如果因此就认为,这些人脉的可利用性不高,就片面了。
——首先,从地域方面来说。
不论你们是老乡,还是同一个学校的学姐妹学长弟,或者是曾经同一个小区的。因为地域的部分重叠,从而容易引发亲近心理,因此更容易敞开心扉接纳他人,达到畅所欲言的效果。
也因此,链接的凝固性会相对更加牢靠。
而,除了地域的部分重叠引发的相应文化重叠外,因为其他的经历兴趣等不一致,也一定会有其他的不重叠因素。
而,因为你们更容易敞开心扉,所以更容易涉及到他人的不同领域。从而更多更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并且因为是亲近的人,所以无论是接收还是教导,都会相应的更加掏心掏肺。
因此链接程度与收获或许更高。
——其次,从经历来讲。
不论是同为单亲家庭,还是青梅竹马,或者哪怕是孤儿院的孩子,更或者是胞胎。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所以,谁都没可能长成一样的。
而为什么明明环境一样吃的米一样,长出来的人却各有千秋呢?
因为思考的不同。
当共同的经历,却养出了慈善家和杀人魔——这其中的思考力,才是值得探究的地方。
因为,在他们熟识的时候,如果互相影响互相成长,互相进行思维层次的沟通与交流,或许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区别。
可能会有两个著名慈善家,也可能会诞生两个杀人狂魔。
思考力的事情,谁知道呢。
——最后,哪怕是拥有共同的兴趣。
你就能保证,你们兴趣的程度层次是一致的?兴趣方面认识的人是统一的?兴趣的运用维度是相同的?
屁呢!
既然肯定有差别,那不如赶紧跟着他好好学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兴趣技能,或者通过他链接兴趣领域更高层次的人物,更或者看看他是如何将你也会的技能运用出你瞠目结舌的效果。
这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所以,不要一看到晨读说,已知的人脉提供的新观点新资源会更少,就着急忙慌的去链接新的人脉。
先看看你已有的人脉,自己用全乎了没!
折腾虽好,可别净瞎折腾哦。
最后一句话非常认可:
你需要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别人、保持联络,而不是消极被动地等人家来找你。
03 重新审视自己
为什么祥林嫂不招人喜欢?
为什么孩子们不愿意和老一辈的人交流?
因为他们经常将自己过去的经历,颠来倒去来回往复的讲到你能倒背为止。
再好听的童话故事,听上十遍也会腻。
再勇猛的军人经历,听上五十遍也会没有了热血。
再鲜美的鸡汤,重复使劲儿喝也会吐。
再神秘的人,剥开看透了也就无趣了。
所以,时刻让自己多会一点东西,多培养一种性格,多保持一点新鲜感。
不是只有食物有保质期。
情感也是。
人亦然。
其实今天本不用熬到这么晚。
奈何,俗话说得好——自己约的炮,跪着也要打完。
所以,自己偷的懒,流着泪也要补完。
我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但我反对那些要求现在就决定将来要干什么的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