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脾气特别不好的人,一不顺心就对我拳打脚踢。一开始我会嚎啕大哭,以示反抗。后来,我哭的越厉害,好像父亲下手越重,我的哭闹声就像刺激了他的神经,看着他的额头青筋暴露,因为愤怒而扭曲的脸,我发现这一招不灵。
而后,每每遇到他打我,我就咬紧牙关,让自己不要发出哭声,宁愿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也不轻易地流下来。我学会了忍,我总会长大,终有一天,我可以逃离。
当被父亲虐打成了家常便饭,我好像也被打皮实了,开始习以为常。有时,被打没有任何理由,我甚至会早早地盼着被打,就像结束了一天中我跟他之间重要的仪式。没有被打,反而有些惶恐,按照父亲的话说,还真有些皮痒痒。
这是一位父亲在咨询室中轻描淡写地说着他的过往,那些久远的故事似乎与他无关。
我从小就是被打大的,你看,现在不是也活得好好的嘛。男孩子打几下有什么呢?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
你知道吗?有时候,这个小子真的很气人,我恨得牙痒痒的,下手也就没有轻重。打完看到孩子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其实也有那么一点后悔。可是,我是父亲啊,我不能让儿子看出来我有些心软,不然,以后这小子更不听我的话了。
说实话,小时候父亲打我,我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有时恨不得拿把刀把他捅死。可是,他就是天,我无力反抗,打就打了呗。
当然,我对于他打我这件事情始终有些耿耿于怀的。我真不想成为他那样的暴君,自己没本事,只会拿老婆孩子撒气。
可是,不知怎么的,我好像无形中在复制父亲对待孩子的方式,我是怎么了?对着这唯一的宝贝儿子,我怎么就收不住手呢?
02
我妈妈家境不好,一直不被后妈待见,18岁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什么也不懂,懵懵懂懂地嫁给了父亲。
我妈妈从小就会察颜观色,她知道什么时候她的父亲心情好,她可以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她那个家庭,她是那么地不起眼,家里人简直就把她当作空气。她不敢大声说话,总是低眉顺眼,默默地做着家务,对后妈言听计从。
因为家里穷,她虽然学习优秀,完全可以考上大学的,但最终放弃而选择了嫁人。这样父母就可以把钱留给弟弟去读大学了。
妈妈在我现在的家里隐忍而压抑。打我记事起,在家就很少看见她的笑容,而在外人面前,她也只是浅浅地一笑,其实她笑起来还是蛮好看的。
在我的记忆中,妈妈是忧愁的,是悲伤的,但她好像没有机会让自己伤心一下。有时,我闯祸了,她也只是轻轻地说一声,以后别这样了。在我们家里,只见到她在默默地干活,好像也感受不到她的存在。只有在我们需要她的时候,才会想起她。
看着她,我有些憋屈,我发誓,绝不让我的媳妇像我妈这样忍气吞声一辈子,压抑地让人透不过气。
后来我找了个彪悍的媳妇,说话大嗓门,特别敢提要求,从不让自己吃一点亏。她跟我妈简直就成了两个极端。可是,我现在想跟她离婚,这日子没法过了,整天都是鸡飞狗跳的。
我不想让她像我妈那样成为一个受气包,我宠着她,结果她蹬鼻子上脸,不给我个大老爷们留一点面子,我反倒成了个受气包。有时候,那个母老虎居然上手打我,我不想成为打老婆的人,结果,只有被打的份。
我就纳闷了,我是怎么了?
03
我们为什么总是无意识地越来越像我们的父母呢?即使是我们看清楚了,我们拒绝像他们那样,但还是刹不车地往强迫性重复这条道上走。
《天生非此》这本书,对这类的心理现象有了非常深刻的阐释。难道是基因或者遗传决定了我们的性格也会遗传自父母?基因决定论是否就像给我们判了死刑,让我们重蹈父母的覆辙,而永远无法改变?
本书作者,英因著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用他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与研究,通过有说服力的案例,证明了性格或者关系模式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养育环境中塑造的。
他总结说,有三种行为机制——言传、身教、身份认同,让我们更加像我们的父母。
孩子天生会努力获得父母的关注,屈从于父母的控制,并且对父母产生高度的认同,这被奥利弗﹒詹姆斯称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孩子出生后最早期是一种全能自恋的状态,他以为他可以控制全世界。逐渐地,他开始明白,他并不能控制这一切,当他用哭声呼唤父母的时候,他们有时并不会出现,他体会着挫折,开始竭尽全力地去迎合父母,以获得被满足的需要。
父母在养育过程中,会不断地告诉孩子,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的。假如孩子不照着父母亲所说的去做,父母可能就会不高兴。
有时候,父母即使什么也没说,一个眼神,孩子就知道父母是不是不赞同,父母是不是失望了。比如父母只需要叹口气,或者摇摇头,孩子就开始思量是自己哪做得不对头了。
孩子会有一种本能,就是把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的情绪不好,归结到自己身上,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让他们天天争吵?是不是因为我导致了他们要分开?在气氛紧张的家庭中,孩子要么成为一个乖孩子、好孩子,要么成为叛逆离家的孩子,这或许是他们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
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就像神一样的存在,父母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们模仿的对像,有时是崇拜,有时是仰慕,有时是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人。
父母之间如果经常发生争吵,最后总是以父亲的暴力来结束,孩子就会以为,暴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假如,父母总是相互贬低,孩子就学会了贬低别人,这样可以让他们获得一种自我满足感。有时候,连孩子说话的腔调姿态都与父母的一模一样,而我们却往往以为这是基因的强大作用,而殊不知,其实是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的行为。
很多孩子会在成年后从事与父母类似的工作,或者子承父业,这其中就是一种强烈的身份认同,他们在逐渐成为父母那样的人。比如教师世家,几代可能都是教书匠,医生家庭、军人家庭都有同样的相似性。
再来看看荣格的家庭,我们会发现他的家族中从事牧师与灵性研究的人都很多,而得精神疾病的人也不少,看起来,这个家族对于心灵的探索是他们共同的生命主题。
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当我们可以在父母那获得安全感时,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安全的,是值得信赖的,我们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
04
成为我自己,这是每个人的生命主题。
从出生到成长,我们都带着父母所镌刻的烙印,有的是丰厚的馈赠,有的是枷锁。
《天生非此》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推翻了基因说,其实是让我们的心灵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假如我们的人格都是由后天的环境所塑造的,那么,成年的我们就有机会通过环境的改变来重新改写自己的性格与命运,让强迫性的重复不再发生。
环境在这里,我更想定义为关系。所有的关系都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模式,要么认同,要么不认同,而当我们觉察到我们又重新回到了过去与父母习得的关系模式中,改变就可能发生。
如何改变呢?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书中给出了很多的方法。
了解自己,看看自己与父母究竟有哪些相像的地方。
你可以写下出父亲、母亲5项积极与消极的特征,再写下自己5项积极与消极的心理特征。看看哪些是你们之间相同或者相似的地方。
你也可以找一个心理咨询师去探索你的成长经历。
从他对待你的方式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在这个安全的环境中,你可以表达对于父母的失望与愤怒,甚至把这样的情绪移情到咨询师身上,他有能力接得住你的攻击,而你并没有遭受到报复,他在你的攻击下存活了下来。
你会发现,你可以用一种与过去不同的方式与人互动,并且会把这种新的互动模式移植到你的现实关系中,那个过去的模版就会被改写。
你也可以使用“爱的炸弹”。
这是奥利弗﹒詹姆斯的独门武功。孩子是我们最好的治疗师,我们可以与孩子共同约定一个独特的情绪空间(当然,如果你没有孩子,你可以找亲密伴侣或者重要的关系人去实验)。
你可以与孩子建立规则,将这样的情绪空间与日常生活需要区分开。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去满足孩子想要得到的一切。无论孩子表现地多么糟糕,父母都能经受住孩子的情绪风暴,让他感受到父母的爱。
爱在你与孩子中间流淌,你与孩子的相处的模式就与你和父母的相处模式有了本质上的不同。将爱和情绪健康传递给孩子,就是给自己与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