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艺、美学到佛学,读完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脉。
民艺论
[日] 柳宗悦 著
孙建君 黄豫武 石建中 译
民艺的旨趣
01
P15 所谓“民艺”,即“民众性的工艺”。也就是说,是与“贵族工艺美术”相对立的艺术。普通民众日常使用的器具即民艺品,简言之,也可称为民器。俗语中的“粗货”、“俗物”、“杂货”等零星杂物,皆属民艺品之列。
因此,“民艺”有两个属性,其一是实用品,其二是普通品。若不能摆脱奢侈、昂贵的影响,就不能称其为民艺品。其作者也都不是名人,而是无名的工匠。这些日常器具,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欣赏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是平时使用的用具,是能大批量生产的器皿,是容易买到的廉价商品。
P16 所谓“民艺品”,应该是指忠实于生活的健康的工艺品,可以看做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好的伴侣。使用方便又便宜的物品,使用中可信赖的货真价实的物品,一起共同生活而又使人放心的物品,越使用越感到亲切的物品。
简言之,就是诚实的民众性的工艺。民艺的美,是从对用途的忠诚中而体现出来的。我们把这种美称为健康的美、闲散的美。
P17 如果仅有少数僧侣保留信念,则可以说宗教的时代已经逝去了。为迎来神的王国,必须使信仰广泛地传给众生。同样,为了在这片土地上迎来工艺时代,应该极其重视拯救日常用品。
过去,人与物的交往要比现在浓厚得多。“这是我祖父穿过的,现在我穿。”对于孙子来说,这甚至是值得夸耀的一件事。然而,现代的物品,已经从人们心灵深处夺走了诚惶诚恐的感激之情和对物品的钟爱。人们对物品并不感到亲切。从社会的道德来看,应该说这是很大的损失。
加之,趣味低下,色调粗俗,造型贫弱,图案丑陋。人们的生活被这样的器物所包围,必然浑浊了人们的美的意识。
之所以堕落,是因为美与生活被隔离开来,人们不再结合生活来体验、品味美,仅限于从观赏的世界来追求美,而不从使用的世界来寻求美,这是近代人犯下的极大的谬误。
P19 地方上的手工艺是发动民艺运动最自然最安全的起点。特别是作为副业,可以取得实在的经济效益。
然而,制作的产品不应当是过去产品的简单重复。最近生活模式的变化,要求新的器物。只要制作实用品仍是民艺的旨趣,就必须向现代的器物发展。最恰当的做法是避免将民艺建筑在脱离了生活的趣味上。
P21 作家是僧侣,工匠是平民信徒。只有他们的结合,工艺的王国才会尽早到来。作家们理所当然应该是最能深刻省悟民艺意义的人们。
P22 民艺的目标就在于:不管所有的工匠的只是是怎样贫乏,只要求他们能以固有的状态制作出正确的作品。让工匠们普普通通地制作,制作普普通通的作品,创造普普通通的美。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到易行的道路。民艺必须成为任何人都能从事的平易的领域。
P23 无学问者不能成为学问的僧侣,但是可以成为具有纯朴信念的人。跟学问比起来,信念才是宗教的终极。
民艺的立场
02
P25 我们现在按序论述民艺之美,但决不是先开始构建理论,而后再使直观发挥作用。我们只是单纯地观察,通过观看美的东西感觉美。说是“观看”,也就是纯粹地发挥直观作用。为了充分发挥直观的作用,故不可先入理论。一无所知去看就是直观。如果先知后看,就会以“知”混“见”,由“知”不能生“见”。反之,只有从“见”才能得出真正的“知”。
P31 民艺品之美的特长是什么?一是自由,二是健康。
第一,作者是无名的工人们,对出名、心理并无障碍,制作时亦并无胆怯、犹豫和固执己见。这样就使心里的执着远离了自己。
P32 真正的自由是从最具任性的自我中解放出来,也就是最好先不要成为自身的奴隶,不要拘泥于周围和自我。故在佛法里特别称之为“无碍”或是“自在”。执着机缘较少的民艺品,自然而然地显示自由的美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健康性”就是说如同工人们在生活中需要健康一样,制作者必须健壮。与大地同生活,是不允许软弱和不诚实的,对天总是顺从的。从这样的生活中产生的物品,必然不会成为神经质的东西。
民艺品的健康性来自其实用性。就物而言,无论何时怎样地使用都须结实耐用。这种要求便使其美感更健实。这儿说的健壮并不是说顽固,而是含有无事的性质。无事也并不是指某种特别的性质,而是一种自然的寻常状态。在实用品的领域中,异常的、变态的东西是难以存在的,这在禅的表释里为“平常底”的东西。因此是平安无事,在工作中没有特别的风波和动乱。这种寻常乃是健康性的基础。这“平常之美”、“无事之美”作为美的性质来重视,不是很好的吗?
P33 在新旧的问题上,合理与否才是最本质的问题。“永远的现在”才是新的,此为要素之一。
P35 大多数的民艺品是根据传统来制作的,因而他力的性质很显著。与其说是了不起的个性表现,还不如说是平凡的工人因受到他力的恩惠,而显示出非个人的美。艺人一旦踏入这个世界,便得他力加护并能够安全护送到港。因而民艺美也是“他力美”。
依靠他力时,需要信心、纯朴之心和谦虚的态度。也就是将心调整在怎样的状态上,这是将物成佛的基础。对手艺人来说,这个自由力,在实质性场合下是好的。如果没有它,就要去体验不自由。传统不是拘束,反而是让手艺人自由的基础。不相应的反抗会使心境浑浊。同样,大多数个人作家,由于无聊的工作而无能为力,虽是天才但自力不足,于是要对传统进行反叛。然而,若是放弃自己的固执之心,而激活谦逊的内心,就一定能找到其他救助之道。因此,工艺的问题,美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心的问题。
因此,民艺运动与其他工艺运动不同,是一种精神运动。为此,常常要求在宗教里以此为基础。所以将称其为美的宗教。民艺馆常常使人感到是负有美的使命的教堂。这与美术馆是不同的。
P36 民艺的立场应该是“未定立场的立场”为好,与通常所说的一个立场是不同的。因为民艺运动的一大特色是以直观为基础的,决不是以理论为根本的。民艺美论也只不过是直观过后再理智地整理出来的。言语的循环,丢弃某种立场,即一个立场,也可以说是回到唯一的立场。
民艺学与民俗学
03
P65 民艺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阐明与生活相适应的美的深远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民艺也不外乎是显著的国民性的表现。使用贫弱的民艺的国民所表现的无非是过敏生活自身的贫弱。因为没有比民艺更能直接地、如实地反映国民生活的事物了。
民艺学带有说明深深扎根于生活的美的法则的任务。
再谈民艺
04
P69 一个还未被任何东西所浸染的本来之心,也就是“无障碍之心”。因此,看民艺之眼也必须是“无碍之心”之眼。
P71 “民艺之美”也可说是“贫之美”,“贫”也就是“未染于我之平常心”。
P72 平易、平静、平和、平稳等词都与“平”字关联,离开了平凡,非凡也就不复存在。佛教中的所谓“如”也不是特别的“平常”,只有“平常”的状态才是健康的。
总之,要把“民艺”作为活生生的东西来看待。这样才不会看不见民艺的美的自由性本质。如缺少自由,任何东西都不会美。对于自由之美,不自由者是无法认识到的。所以,执著于民艺者是看不见民艺的。
三谈民艺
05
P75 我不太喜欢将“民艺”一词作为形容词来使用。常听到“民艺纸”、“民艺建筑”、“民艺茶会”等词汇,但如果是称为“民艺的”特殊东西,就可以认为已偏离正道。因为只有真正的“平之纸”才是民艺品,如果是“民艺的”纸就不是寻常之纸。民艺品被冠以“民艺的”不是民艺,只有“普通的物品”才是民艺。
P77 若是观察民艺之美,需要观察的是“平”之美。平是正常、无事,简言之,就是普通、纯朴。
对于多数民艺品,无论好与不好,作者中有学问的是很少的。对于这些艺人来说,几乎没有意识到趣味性。如果是由此而产生的话,便可能成为真正的民艺品。因为它不是以美为目标而产生的,也不是被“民艺的美”这样的形式所拘束而产生的,更不是想到无知为好而制作的。
P78 禅说中有“看本来面目”,而这“本来”也无非是“无事”。佛教里将此成为佛性,而佛性是不会从那里产生的,故将此成为“如”。
地道的民艺主要是从这样的“如心”中产生的。因此若是让民艺趣味发挥作用,便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民艺。茶之心仍是体验“如心”,无需将此作他解。只有品味“如心”和直观“如美”才是茶的精神。
P79 知道“神不可知”,就是对神的最好的知吧。
P80 民艺品外观上是粗糙、简谱的,所以茶人们也将这样的性质之美称赞为“粗糙之美”或“闲趣”。但从事制作的手艺人却对粗糙和娴静不感兴趣,只是如此去制作。而并非是在考虑提高质素的美等方面的工作。由于制作杂器的因缘,必然会变得质朴、粗糙、简单。要好好反省的只有这必然性,这样才能使得粗糙和简单与美深深地结合。在金刚经里有“即非论理”就是这样的意思。
要想制作美的以及好的东西,是很好的志向。但要真正制作出美的东西,其最终目的并不要能够悟到美的意识的目标。
个人作家的使命
06
P83 个人作家创作了工匠们的工作无论如何无法模仿的作品而得到人们的夸耀。他们将个人的精力专注于个性的作品、思想的作品、感觉性的作品、技巧性的作品等多个方面。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教养的工匠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的崇高领域。一句话,个性主义将个人作家与工匠区分开来。其结果,使个人工艺与民艺分离、对立。
以美为目的的作品与以实用为目的的制作,有了上下、贵贱之分。这样,以实用为宗旨的工匠的工艺作为低贱的制作而逐渐失去其历史意义,民众也就断绝了创造优秀工艺制品的机会。
最近民艺的堕落正是其结果。仅靠少数的天才来做表面的工作,大众完全失去了参与的机会。因此,一般民众的美意识变得非常低下。
作家仅是其本身的作家,不是跟民众协作、指导民众、保护民众的作家。甚至可以说耻笑民众、脱离民众使人们感到他们工作的高尚。被抛弃的民众,就这样丧失了正确的美意识。
目前,民众没有美的目标,现在只有仅存的传统制品还比较美,这是因为现在还保留着过去的目标。
现在制造的实用品中,好的制品非常少。我想将整个工艺的凋落归咎于个人作家与工匠们的分离。
P85 真正深刻的个人,应该是代表人类的个人。
P86 按照我的想法,比起自己一个人能创作的伟大作品,更喜欢大家一起能创作的伟大作品,因为,大家一起创作的内容要多得多。自己一个人得到拯救,那是最小的喜悦。能让他人一起得到拯救,那才是最大的喜悦。将来的个人作品价值,取决于跟民众交往的程度。展示出民众也能制作的好的样本,正式个人作家的新的工作。
P87 南泉禅师说过:“平常心是道”。可以这么说:看上去异常的事物,还陷于波动纠葛之境地,尚未达到平常之境界。平坦的大道,即使看上去平凡,却是一条主要途径。布满荆棘的险道也不过是一条路,既不是最高的道路,也不是最终的道路。我个人极为赞扬大道之美。
个性的道路也是一条路。但是,超越个性的道路,能从事更为宽广的工作。因为他们不仅要拯救自己,而且还拯救他人。而且,应该说通过救助他人,就是最好的救助自己。
必须要做好思想准备:自己的作品总是被他人模仿也无妨。进而,必须创作出他人能够模仿的作品。因为没有比这简单的道理更伟大的内容了。这种作品必须是万民应予遵循的样本,是能够遵循的样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自己。这是提高民众水平的力量。不深入挖掘自己就不能做到这一点。
民艺与个人作家
07
P91 有人会问,为什么特意取名为“民艺馆”呢?这是因为陈列的主体是以具有美的价值而在过去被人等闲视之的民艺品。这里跟其他美术馆的性质有很大不同,所以,为了明确打出旗号而取名“民艺馆”是恰当的。
这一问题跟宗教问题雷同。在家的信徒很普遍,这对现实社会安定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理解信徒信心的僧侣们的中介,信徒们将会迷失道路。只有在家的信徒与出家的僧侣共同携手,宗教的繁荣才会到来。
作家的作品和民艺品
08
P109 没有必要让所有的民艺品中的美的物品豆达到一个极限,关键是要培养大家有一颗更为朴素的、能够接受美的作品的心。只有在那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民艺品之美。
写到此突然想起,在巡礼者的菅笠上,常常记有这样的句子:“本来无东西,何处有南北。”
这是对持有将任何事物都一分为二的观点的人的警告。若是能够正确理解这一真理,则两者间的无用的摩擦便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除,而进入到“不二”之中,去观察一切真理的实质。我认为民艺馆的工作也应该参照“不二”的真理走美之道。个人的作品和民众的作品所走的虽然不是同样的道路,但只要能够到达同样的终点,两者握手言欢的时代和社会就会出现,这就是我们的祈求和希望。
观赏物与使用物
09
P110 “茶”是教人用物的“茶”,但现在却几乎成了“观赏茶”。既看不到使用的物,有无法回顾所能用的物。
P110 器物的妙处即使是看也是享受;但通过使用,却能进一步享受到。这里所说的使用,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美好的器物,并与之共同生活之意,是将生活与美相结合的意思。是在生活中品味美。
但是喜欢古物者,往往脱离日常生活去看待物。因为在古物上“观赏”比“使用”的要素更多。如果只是远远地观察古物,不是真正的爱物。只有不仅仅是用眼睛、而且在生活中与物交流的人,才能从新品中选出美的物品。
拥有器物者有两种:一种是物品的持有者,一种是生活的持有者。
器物只有被充分使用时,才会产生令人吃惊的美。好的使用者,也是美的器物的创造者。
P113 日常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平时最好使用俭朴的器具,从质朴的物品中选择好东西才是正道。如前所述,值得庆幸的是质朴往往和美结缘较多。不能把平凡的生活看作是无聊的生活,也不能有因为是平常使用的物品就什么豆好的想法。这也是不爱器物的证据。只有在平常的使用中方可用心,因此日常生活便是生活的基础。只有平常使用的质朴的器物,才是所有美的物品之基础。
如果没有使用过新的物品,就不可能真正拥有旧的器物。必须将对物品的爱扎根于日常的生活之中。
古代物品与现代物品
10
P115 国民的文化程度虽有多种多样的体现,但没有比现实生活中所使用的器物更能直接反映文化的程度。如同人类的性格在选择什么样的朋友时便能反映出来那样,我们可以说,日夜相随的器物就记述了此人的生活内容。若是有无用的或是纤弱的东西,就可以认定在生活中存在着同样的缺陷。如果所用的物品只是病弱的、不诚实的,就不能认为国民的文化性是踏实的。
P121 最好避免趣味过度和过于讲究的物品。这些东西多数浅薄而软弱,不是正常的生活中所使用的。
总之,伪劣的、神经质的、纤弱的、表里不一的均不可取。与此相比,朴实的、正直的、健壮的物品也许更靠得住。我之所以把日常所用的器物看得很重,是因为生活的内容和方向是由此而定的。我们必须将这些健康的物品作为朋友,一起去过健康的生活。
何谓美
11
P123 所谓美,归根到底是与“自在心”相关联的。根据我长期观察的体验,美总是在“自在”时出现。离开了“自在心”就不可能有美。
“自在心”可解释为“无拘束之心”。“受拘束”是指“执心”,所以我认为“自在心”应是在人类从生活留恋中被解放之际,所开始具有的心境。
“执心”的特色始终贯穿着二元的世界。我们的思想常被是非的断定所束缚,在取舍中渡过日日夜夜。这便意味着心之缚。
由此看来,“自在心”首先需要自我的解放,其次需要脱离判断之心。这就意味着从二元世界的解脱。换言之,“不二”就成了适应“自在”的原因。这样“不二心”便成了“自在心”,还可以再将此替换成“无碍心”。佛教信徒将此成为“空”、“虚”。“空”便是二元消失,可入无碍之境。
有人常说的“自由主义”是自相矛盾的词语。如被主义所拘束,就已落到自由的圈外了。因而主义的主张在“自在心”的前面是不能成立的。不能被“自在”这样的想法所拘束,“无心”也不能留有“自在”的痕迹。所以说,真正的美在言外。故称之谓“不立文字”的原因就在于此。
P124 美须从心灵深处涌现,外来的知的作用,是封闭美的大敌,往往使自在丧失。《金刚经》有“应无所住而生其美”,其实美就是从“无所住(即自在)”之处自然而然地发生,开始成为真实的美。
P125 其实宗教之道的实质是无碍之道,但这无碍的体验就是解脱之意,美亦是无碍心的流露。只有无碍心才是自在心。美是“自在美”,也是“无碍美”。因此,灵魂是不能表现出不自由和挂碍的。《心经》里有“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此语可以说是暗示美的本质之妙语。无任何惧怕,只仅仅是具有自在心的人的特权。
在原始艺术中有着再三令人意外的风格,这是因为原始人心无挂碍所致,他们对任何事物毫无惧怕,故能够自然而然制作出来。其最大特色,就是制作时没有抽搐和逡巡,不会左顾右盼。就连自我陶醉的功夫都没有,就已完成作品。在此,他们的无知反而成全了美。在儿童绘画中常看到非常好的作品,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他们具备了过多的智慧,在描绘的同时再考虑其他的事情,就被分别的二元所拘束,证明已失去了心里的自由。
P126 自在性是除不尽的,除不尽的余韵是有深度的。
P127 白隐禅师在《槐安国语》中说:“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意味着现代艺术被变形所拘束时,反而会远离自在。一旦被自由所拘束,就会远离自由。
P129 绌就绌,无学就无学,不完整就不完整,然而就那样却产生了美的情景是不胜枚举的。谁都有时幼时幼稚地接触无上之美的经历。禅语中有“不风流处也风流”,这也可以说是解释美的妙语吧。
P130 若是借用佛教的教想判断,将独创的作家称之为是步入“自力道”者,那么,见识不多的艺人们就可以说是走“他力道”的制作者。多数艺人因未上过学而缺少自信的创造力。因此,他们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去产生的美的作品,在他们的身后有某种超越的力量,在为他们助一臂之力。此外力能够是他们的心得以自由,是质朴、自然之力。因而,若是自在心被激活,天才和凡人的高低之差就会消失,即无论是谁都能制作出美的物品。
民艺美之妙义
12
P135 在民艺美之中,存在三五条根本性的不可思议。
第一,有时,不管谁来制作,任何人都能制作得很美。这是有关“制作人”的不可思议。
第二,有时,不管是谁怎样去制作,制作的物品都很美。这是有关“制作品”的不可思议。
第三,有时,极其正常而平凡的物品,由于平凡而变得无上的美。这是隐匿于“平凡之物”中的不可思议。
第四,在某个时代的某个地区,人类制作的物品,一切都是美的。完全不可能会有丑陋的制作。这是有关“制作的时代与地区”的不可思议。
第五,在某个时代的某个地区,人们若无其事地制作非常美的物品同时又若无其事地使用这些物品。这是有关“使用的物品”的不可思议。
P138 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上述的不可思议,就会发现这样的事实:非常美的物品是非常普通的物品,非常普通的物品其本身非常美。思前想后,真没有想到大地上有这么多不可思议。对于这些近乎奇迹的情况,以往为什么都认为发生得很正常,没有任何人感到不可思议呢?这是否由于“正因为普通才美”的原理在所有事物的背后悄悄地发挥着作用呢?
P139 微不足道的凡人,极其普通而正常的制作,买的人毫不介意地不断地使用,这样的制品保持原貌就成为出色的物品。这种情况是很多的。这样的不可思议,在民艺品中出现得最为明显。
P160 我们来看禅者的修行,修行中是禁止阅读的。这样,就能让修行者明确地看到一切理论、一切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境界。面对这样的境界,说明也好,主张也好,都变成不自由的束缚。修行累积起来后,即使再有多少言论阐述,也不会有妨碍。但是,这意味着已进入了摆脱一切二元束缚的心境,已归于佛心。
P161 “保持不明白的状态中就有佛”。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了不起的名器,不是由于懂得它的美之后才产生的,而是依靠保持不懂的状态而产生的。
P162 真正的美,并非只是存在于罕见的世界之中,同样深深地、静静地潜藏于平凡的寻常事物之内。
佛法一直倡导“平常”、“无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在异常或是异变之中才有真实的世界。跟平常的事物相比,异常或变异不存在深厚的境界。异常就是风波,寻常就是平稳。
按佛教的说法,这种所谓平稳,是以“原封不动”的状态来体现最深的心境的。
对于近代人来说,“无事”的问题也许太过于平凡了,没有任何吸引人的魅力。实际上,没有比“无事”更深的境界了。夸张地说,如果懂得“原封不动”与至上的境界相关联,则肯定会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文章很长,人生很短,谢谢你读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