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季强势回归,一播出就“霸占”了微博热搜,播映指数也甩开了其他综艺节目。按照惯例,节目的收视率以及关注度应是逐季下降,而《浪姐3》却远超前两季,为何姐姐们可以一举夺下综艺类节目收视日冠,点燃全民热情,达到1.36亿的播放量呢?
杨幂曾在某节目中讲段子,说到观众看《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一综艺是想看姐姐们撕起来薅头发,而自己的发际线可坚持不了几期。玩笑之余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心理的确存在,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三十个女人同台,岂不是大戏纷呈?期待宁静那英打起来、挖掘某某的前男友是谁谁的现男友这样的吃瓜心理,自是使节目收割了一大波观众。但《浪姐3》的成功仅仅只因为八卦是人类的天性吗?
一、鲜肉小花说拜拜,姐的专场不一样
《浪姐》从第一季开始就打破了选秀类综艺节目的一般套路,主角不再是定位于年轻训练生,而是将目光转向30+的成熟姐姐,这就使观众们眼前一亮,倍感新意。同时这些女艺人曾经红极一时或者依旧名声不减,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稳定的粉丝群,这也就使节目未播先火,自带了流量与热度。
首先,节目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新式的符号意义,“30+”这个年龄标签传统意义上代表着衰老、不自信等,但在“三十而悦”的口号下,《浪姐3》将其重构为“坦然与成长”,对传统父权社会的女性人设进行了新的编码。也正是这一场颠覆,激起了广大女性的共鸣,成为现象级的事件。
其次“姐姐”形象的构建也对吸粉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戈夫曼的拟剧论,艺人们在前台与后台、观众的接受与期望中表演出一个“真实”的角色。该种行为理论认为人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塑造在他人心中的形象。节目中明显看出舞台演出的时间远远短于日常生活、排练这些细碎、看似并不重要的事情,但其实这正是全面展现姐姐形象的关键,观众们可以从中看到,女艺人身上未曾见过的一面,打破了单一化和单向性,自然是非常乐意为此买单的。
再者在这样一个看重年龄的圈子,姐姐们或许都有着各自的烦恼: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潮流更迭下的“过气危险”、青春不再而新人辈出的压力等等,浪姐就关注女性成长、聚焦女性蜕变的节目立意,让选手们展现各具特色的代表性舞台,为自己发声,传递“乘风破浪”的鼓舞,得到大众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这背后“她经济”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社会大众对于女性热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上升,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经济圈和经济现象,“她经济”就应运而生。数据显示芒果TV70%的会员为女性用户,当她们看到这些在各自领域有着不小成就的姐姐们,却和普通的自己一样,会面临梦想与现实、冲突与挑战时,这也就引发起她们内心强烈的共鸣。
二、Twins、甜心教主…谁的青春回来了?
第三季中不少80后、90后的青春偶像回归舞台,曾经的顶流韩国女团——少女时代的副vocal郑秀妍,神仙姐妹花Twins再次合体,屠榜QQ音乐的王心凌唱跳一首《爱你》,迪斯科女王张蔷爆炸头再现,这谁看了不直呼一句“爷青回!”
《浪姐3》的爆火原因之一就是集体记忆,这个概念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指的是在一个群体或者现代社会中人们所共享、传承以及一起构建的事或物。看着一身校服、齐刘海高马尾、活力依旧的王心凌,一颦一笑唤醒了观众们的集体记忆,好像重新回到二十多年前的青葱岁月,仿佛没有变的不只是甜心教主,自己也回到了学生时期。所谓情怀,大概就是响起第一句“天空是绵绵的糖”,就能把我们拉回捧着西瓜、喝着汽水看《微笑Pasta》的那个夏日午后。近日播出的《梦华录》大火原因也不乏这一点,时隔十六年,神仙姐姐刘亦菲再次出演古偶,依旧宛如当初,清秀灵动,唤起了大家的美好回忆。
而王心凌再次翻红除去实力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当下这个短视频时代,模因机制已经深入人心。海利根把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概括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维度,网民们便通过模仿、改编、再创作等形式,推动UGC这一营销传播方式的达成。《爱你》一歌旋律优美、舞蹈动作简单易学,因此在网上掀起一股唱跳热,甚至不少男生自称王心凌男孩,开始了搞笑演绎。近期热门中类似机制的还有“我是云南的”和“垫底辣孩”的模仿秀。
三、国家队下凡,这谁遭得住?
《浪姐3》可以说实现了跨界联合,不再限于娱乐圈,更是涉及专业舞者、奥运冠军等。上海歌舞团首席朱洁静一袭素裙,每一个动作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唐诗逸身着汉服,在舞台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谁看了不惊呼一句:“这是我不花钱就能看到的吗?”毕竟她们演出的票可是很难抢的。谁又能忘了那一曲《朱鹮》的动人?又会不记得《水月洛神》中轻云蔽月、流风回雪般的身影?
同时节目组还紧跟热点,邀请到了北京冬奥会自由滑雪女子空中技巧金牌得主徐梦桃,将这场文艺界的竞技拓展到了体育界,更具话题性与冲击力,这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选秀节目,其意义价值更深。
本文写于经典文学IP研读与产业化孵化工作坊
20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