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瓜事
小时候的夏天,有着蝉鸣聒噪、有着蒲扇轻风,当然还有西瓜的记忆。
我这样80后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水果仅仅局限于西瓜、苹果、长把梨等,根本没有现在品种众多的水果,火龙果、榴莲等更是闻所未闻。吃西瓜的机会不算少,实在记不清楚第一次吃西瓜是在什么时候,只是西瓜并不是想吃就吃,倒不是家贫无计,而是那时的西瓜比现在要大得多,十多斤甚至近二十斤的都有,西瓜籽如小指甲盖般大小,乌黑发亮,饱满厚实。一家三口切开吃不完浪费,父母亲生性节俭,家中来客人才会切开一个西瓜分享。二是西瓜上市时间短,立秋过后市面上就难觅踪迹,记得曾买过一个西瓜打算留到中秋节吃,结果切开后,早已烂掉了。
儿时大街小巷的西瓜摊随着夏天的到来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那时家门口马路的一角每年都会有一瓜摊,支一雨蓬,西瓜在雨棚下堆成了小山,卖瓜人在摊边支张床挂上蚊帐看瓜,夜晚则睡在那,一住就是一个瓜季。夜晚,卖瓜人从附近商铺拉出电线亮起昏暗的灯光,那里常常是我们纳凉嬉戏的场所。瓜堆边支一张小桌子,几个马扎,不少人买了西瓜后直接在桌子上开吃,摊主那娴熟的切瓜技术,让人叹为观止,几刀下去,一个西瓜切成了两个犹如盛开的荷花。我观察了很久,只因速度太快,实在看不出如何下刀。瓜皮扔在一边的竹筐里,有养羊的街坊取了瓜皮喂羊。竹筐边散落的西瓜子落入泥土中成了小小的瓜苗,犹如长大的我们将童年的美好遗失在回忆的角落一般,那瓜苗从未长出西瓜。
瓜摊前一个破旧小黑板,白色粉笔写着瓜价。瓜价分两种:“自选和保熟”。“自选”较“保熟”便宜2到5分钱,瓜价最便宜时每斤仅1毛8分钱。“自选”西瓜是一定要敲打听声的,大人们端着西瓜左拍右敲的身影印象很深,即便是这样,买到生瓜也是常事。卖瓜人“保熟”就简单多了,摊主替你挑好后把西瓜开个口,主要是看瓜熟没,回到家里会最先把它吃了,小尖尖是最清甜的部分,轻轻咬一口下来,含在嘴里,是半天也不舍得咽下去的。然后再把瓜皮放回去。可到了现今,敲打的技艺基本用不上了,买到生瓜蛋子的可能性也几乎为零,说是品种改良了,也说里面打催熟剂了,你信哪个?
几个人围坐在院子里开始吃早已在水桶里镇着的西瓜,切瓜前要用瓜屁股擦过刀面,生铁大刀切过葱姜尤其是蒜后残留在西瓜上的味道,就成了童年的记忆。后来,有了冰箱,在三十七八度高温的天气里,吃上一块冰箱里凉爽的西瓜,就觉得无比的爽快。
想起大学时候,大夏天,宿舍六个人轮流买西瓜,每份7毛钱的齐鲁晚报看完后堆在宿舍一角,攒了一大堆后卖废纸的钱也都买了西瓜。吃西瓜的汁液溅满了衣服、手、脸,我们却吃的不亦乐乎。然后再去美美的冲个凉水澡,午睡。这样的日子早已变成了回忆里的标本了。
穿过岁月的轮回,却恍惚中又看见儿时夕阳中的瓜摊,真是怀念那永存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