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王利珍坚持原创分享第60天
学心理学久了,会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如果面前的这位就是自己的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室内,我该怎样回馈我的咨客?
姐姐最近遇到了烦恼。她在医院输液没几天,一天输三瓶常用药,最后竟然结算一千三百多块。估计是系统出了问题,和医院交涉,一直说要请人再看看。医保卡压在医院十多天了。想取走的话就按他们算的先结了;要是想搞明白就要再等等。
姐姐是个特别心小的人,为此事竟然吃不好,睡不着。反复向我倾诉。
看来,这对她就是天大的事。要不怎么会焦虑到影响吃睡的地步呢?而我听完后,真的感觉有点好笑,这算啥事呀?至于吗?和医院继续交涉就是啦!
当时我是这样回馈姐姐的:“这点小事值得吗?继续找她们!”
觉察一下我的回应背后的意思:你这就不是啥事,你心太小了,你怎么就不想着咋解决,光在这抱怨有用吗?
猜想一下这样的回应姐姐什么感受:这事难道不大吗?事没发生在你身上,你不在乎我在乎呀!事不大我会吃不下睡不着吗?我已经找他们几次了,不是解决不了吗?解决了我会跟你说吗?
其实姐姐话语背后的期待是看我有熟人吗?能否帮忙问问咋回事!
觉察到这一点后,我告诉姐姐。乡里卫生院真的没打过交道,没熟人。让病人明明白白消费,是他们的职责,继续找他们就是了。
打消了姐姐想让我找熟人的幻想后。我开始站在心理咨询的角度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存在的问题。
有尊重吗?有共情吗?有理解吗?有贴着她的感受走吗?有感受她的感受吗?显然最基本的要求都没达到。
自己的上位者姿态,脱口而出的话语就让对方感觉不被尊重和理解。本来是想寻求帮助的,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这事放谁身上都会想不通的,没输几瓶药,要那么多钱!”(一般化技术)。“我能理解你,这事让你很不舒服的!”(尊重、共情)。“这么热的天,找了那么多次,也没解决,真是挺不容易的!”。“在几次尝试都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有没有想过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关注解决)……
如果这样和姐姐对话,相信即便没帮姐姐找到熟人,她也会感到被理解,被尊重,焦虑情绪会得到那么一点点缓解。
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一定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力量!真正的实战咨询当然很好,但生活中假设的体验也会让自己在反思中汲取教训和经验!
敏感地在生活事件中假设咨询,感知当事人在乎的是什么?期待的是什么?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从敏感到敏锐,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坚持敏感地去感知,才能敏锐地去发现。
感谢自己今天的反思。反思里有总结,有提升。更主要的是有使自己更敏锐的渴望!
成长,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