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娘以及人工AI降临之后,还需要学习么?

一、“无间道”与“人流”:现代学习模式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现代人似乎是为了考试而活着,为此而不得不学习,以此获得毕业证、文凭、专业资格证、上岗证。

   但事实证明“学习-考试-认证”这一检验模式并不能有效发育和发现现代人的素质与能力,以及专业水平,尤其失败的地方在于,这个资格模式放弃了对人的内在的考察,并且对人未来的无限潜力做出了粗暴、冷酷的阉割手术。无数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低分数者,就他们的职业生命而言,也就经历了一次无痛人流,也就是说,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次“学习-考试-认证”流程,宣告了他在某种意义上的死亡,简称“人流”。

   轮回在这个模式里的现代人,对他来说,学习是焦虑,是压迫和绝望,是无间道式的不得出期的酷刑与劳役。

  套用电影《无间道》的歌词就是:

  我们都在不断赶路忘记了出路……




二、度娘可以拯救人类的学习和喂奶么?

(一)烛光里的度娘

   百度搜索出现以后,一些在学习方面企图偷奸耍滑的知道分子们顿时欢声四起,他们弹冠相庆,觉得从此可以万事百度的高枕无忧了,为了进一步密切这种利用关系,他们充满深情地对百度进行了重新命名:“娘啊,娘啊,度娘啊。”甚至恨不得把那首《烛光里的妈妈》重新唱给“度娘”听……

(二)老师是母亲,学习是自然呼吸

  事实上,学习是人类的宿命。

  不要说现代社会的生产、发展、交换需要学习,其实从古至今的人类一直都处于疲于奔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子宫里,要学习适应温度与黑暗,在睁眼以后要学习面对光明,从喜欢哭道学习喜欢笑,学习母语,以上种种,不能尽书。

    但,我们观察到很多幼儿的学习是卓越的——因为他们拥有全人类最好的老师(母亲),为此他们学习到爱以及相关的事物,他们享受到全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方法——教育和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令人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学习事件。

  也就是说,最好的学习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它完全成为你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一个环节,在那个状态里,你浑然忘却了自己是在学习。就在母亲的教育弱化以后,像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今后去何处寻找?

  度娘可以拯救人类的学习么?比如,有人打开搜索引擎,也就是度娘,输入指令,然后度娘教导新生儿如何适应摇篮,度娘开始哺乳婴儿,教育幼儿学习走路和学习爱。总之,这场面很难想象。

  千言万语,最好的学习是自驱自动,是自然而然地,像呼吸一样,察觉不到。

  学习不是接到指令后的执行和自残。而教育呢——有哪个老师会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别人家的孩子?

三、学与习:人格与艺术

(一)学与习

1、学是大的。

(1)学,不可小学,要学就大学。

   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不是大楼,大学要有大师。这明显也含有名师出高徒——风清扬能培养出令狐冲的意思,也即所谓的跟着好人能学好。

   我身边也有不少朋友,手气不怎么好,他告诉我他去重点大学深造,但别人看见他是去了大楼,拜了岳不群和灭绝以后获得了令人沾沾自喜的存在感。

   怎么选老师我不知道,但从小时起,我妈就告诫我:别老和坏人在一起。


(2)学,就是觉。


A、禅宗、瑜伽的境界:风老前辈与令狐大哥

学(壆),最早见于甲骨文读作jiào或xué,即的"觉悟也"(《说文解字》),关于这样的觉悟也就是学习,其核心是一种大师的行为,学习是神圣的,甚至在深度的学习中,需要辩证、思悟与冥想——为什么要像禅宗、瑜伽一样的去冥想,下文即将提到。

 令狐冲越是学得多,越觉这九剑之中变化无穷,不知要有多少时日,方能探索到其中全部奥秘,听太师叔要自己苦练二十年,丝毫不觉惊异,再拜受教,说道:“徒孙倘能在二十年之中,通解独孤老前辈当年创制这九剑的遗意,那是大喜过望了。”

  风清扬道:“你倒也不可妄自菲薄,独孤大侠是绝顶聪明之人,学他的剑法,要旨是在一个‘悟’字……

——摘自金庸《笑傲江湖》第十章传剑

B、同志,向你学习一万年

   学(壆)读作jiào的时候,也就是教育的“教”,这个“壆”字是一个科幻而神秘的画面,它意指着,在深厚的积累和基础之上(也就是厚“土”之上,注意那个最下边的“土”字),搭建着一个神圣的祭坛(那个“宝盖”),有一位大师,但也许是外星人,他伸出双手,向你捧出那变化多端而又无穷无尽的卦象(那个“爻”字)。

   那么,那个大师当时所使用的显示屏是什么,不得而知,一切皆在他的双手中展示,无穷无极,变化莫测,令上个世纪的歌手唱出“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对于这些神秘莫测的智慧,学习的人必将展开禅宗、瑜伽的行为,因为你必须进入到那个深层次的境界才能领受到更高级的智慧。

   ——这是我们多年不见UFO和外星人的重大原因,因为传授我们知识的都不是什么大师,他的双手也无法变幻出那些神秘无穷的卦象——离我们最近的大师,比如严复、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竺可桢、陶行知、梅贻琦等等,他们早已远去,他们的背影残留在岳 南先生的作品《南渡北归》中,令人如此唏嘘。

   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让我遇到这样的大师(或者外星人),我会对他说:同志,向你学习!(我想跟你学好,学一万年!)。

   我想,那一刻我一定是泪水涟涟,胸口像刚碎完大石一样,起伏不定。



(3)学是文之子,不是嗡嗡叫的蚊子

    “学”字在甲骨文时代被刻在龟甲上,被写作“斈”,这个会意字描摹了一个画面:一个小孩子把高级的文化与智慧奉为上宾,并且将这个上宾装进了脑子里——这就是“文”字在小孩子上边的原因。

A、学(“斈”)是一种态度

   学的构造“斈”告诫我们,一旦决定和展开学习,应该具备如下态度:

a、天真:你就是一个小孩子,你什么都不懂,所以要虚心;

b、恭敬:你就是一个大师,在古代,被称为子的人都是大师,作为大师的你也就是子,一定要学习瑜伽和禅宗的方法,在学(“斈”)的时候,只有大师才能做到“空杯子”的境界,就是把以前的旧茶水全部倒掉,这样就可以迎接下一杯新鲜可口的茶水。也就是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B、学(“斈”)是一种关系与选择

a、学在古代的构造是上文下子:“斈”,也就是“文”(文化、文明、智慧)下产子,对于一个不学习的人来说,一旦他展开这个“斈”的行为,也就是获得了新生。所以,学习是一种母育婴的诞生行为,通过学习,你会获得新生,展开你的美丽新世界。

b、“斈”(学)是学习“经典”与“智慧”:

   “斈”,就是这个天真的小孩子拿出大师的态度来研读经典——这个经典“文”,是《易经》里的卦象。也就是说,《易经》作为一种符号象征,它指征着学习的对象:经典与智慧。

   它也刻画出学习的范围:从天地宇宙、全息理论到DNA。


c、“斈”(学)也是一种血缘关系,也就是选择,是选择与适合、发展的关系,三位一体。它意指着,你之所以学这个东西,是因为你的基因里有这个东西,它适合你学,它呼唤你学——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读唐诗,也或者量子物理,而有的人则喜欢看小黄片的原因。所以,学习当中的“兴趣”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兴是天性的一时趣起,趣是趋同——物以类聚,天体喜欢和天体在一起,垃圾喜欢和垃圾在一起,人体喜欢和人体在一起。

(4)志操

  《后汉书(王符传)》里说“少好学,有志操”,意味着一个人从小就养成好学的习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也就会养成良好的志向与人格操守。

 各人竟皆诧异……只听张三丰问道:“孩儿,你看清楚了没有?”张无忌道:“看清楚了。”张三丰道:“都记得了没有?”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小半。”

   张三丰道:“好,那也难为了你。你自己去想想罢。”张无忌低头默想。过了一会,张三丰问道:“现下怎样了?”张无忌道:“已忘记了一大半。”

  周颠失声叫道:“糟糕!越来越忘记得多了。张真人,你这路剑法是很深奥,看一遍怎能记得?请你再使一遍给我们教主瞧瞧罢。”……

——摘自金庸《倚天屠龙记》第二十四章 太极初传柔克刚

e、“斈”(学)是一种自我指认行为——自我指认,也就是通过历史、空间、基因来确认自我的祖先,而后确认自己在历史与当下的位置与角色,以此界定那远方变幻莫名的去向。

   比如,有人告诫我,你要理解这个世界,你就去读路 遥先生的作品《平凡的世界》,好好学习一下。我没有去,因为我和路大哥以及他的作品没有血缘和亲缘关系,我的兴趣在于历史学和物理。我的阅读习惯在于李白、杜甫、王维,宋词读不下去,读曹雪芹的清诗会觉得自己是个无家可归的少年犯与丐帮弟子。

   比如,有人告诫我,作为一个阅读分子,你该去看莫 言先生获得诺奖的作品,我也没有去——因为通过《说文解字》,我了解到这个称谓的生活指向,“莫”与“言”合起来就是:别说话,嘘,以及闭嘴。

  一个不愿意说话的人,一旦开口,必定是鼓噪,也或者像哑巴唱昆曲,咿咿呀呀。

  回避了许多学习对象之后,我现在还在坚持学习,这包括园艺、烹饪、物理学以及古代经典,然后在厕所里挂了一副爱因斯坦的照片,对,就是他伸出舌头的那一张,像周星驰。

   很多时候,我更愿意去学习历史,去了解母语,去了解祖先们的世纪,假如有时我忽略了这方面的学习,自己会觉得很羞愧,觉得连祖先写给我们的书(诸如易经、史记等等)我都没法看懂——很败家,要知道,那是当时他们告知我们的一些话,他们随手记了下来。可是几千年以后的我依然没看懂,这有点儿急人——没文化,真可怕。

   当然,这样的学习态度有着很强的哲学意味,认为学习是为了解答真想: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以及现在我在哪里?

f、这个“斈”(学)字,同样从原初意义上告诉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文”指代着:易经、宇宙人生的奥秘、经典,以及所有能够揭示物象变化的规律,这些知识像这个卦象本身一样,无穷无尽,变幻多端。


2、习:从小鸟到大鹏的行为艺术!

(1)习就是实践


  习:一只小鸟数次振翅扑腾,然后学会了飞翔,成为大地飞鹰,接着成为庄子笔下的鲲鹏,羽挥千里,气震四海。

  小鸟如何能成就鹰飞,就是凭借实践和练习,而且是反复练习。

  习字,在古代是双羽,也就是不断振翅高飞,就是不断实践之意:为了实践,它不断高飞;为了高飞,它不断实践。

(2)习,是一种享受。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了以后在不同的境遇里常常实践它,像小鸟振翅练飞一样,在高处飞,在山洞里飞,在树林里,在水上。顺风飞,逆风飞。这种事情做得多了,好像武侠小说里的神雕大侠杨过练剑,在水里,在风里,在大雪飘飞中,成了享受,成了行为艺术。


四、为什么要学习

(一)学习的目的因人而异,但根本上,学习是人类的宿命,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所以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二)列举一些不同的学习目的

1、学习是为了向上

   一代领袖毛泽东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这个意思,而且只有好好学习,你才能向上。,尽管如此,你依然做不到天天都向上;毛泽东的学习带有中国儒家传统的学习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为了治理中国这么大的地盘、这么多的人口与问题,现实逼使他几乎只要一醒来就展开学习,但毛泽东依然感觉到学习是艰难的,因为他后来又感叹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毛泽东的老乡,晚清的名臣曾国藩,也是趋于这个风格的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的信中说了这段名言: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或者说,他的学习模式影响了后来的毛泽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学习,曾国藩不是第一人,在他之前还有一长串的大师,在“落后而封建”的时代,他们的良好学风为历史带来正能量。


2、学习是为了“秀”

(1)现代“秀”


     现在身边一些朋友下班以后都很忙,忙着学习插花、茶道、旗袍,但更忙的是要把这些学习时的POS赶紧发微信群和抖音上去“秀”,暗示观众们我一直很忙,而且很有品味——这说明,学习是直接关联着一个人的形象与品味的。尤其是美女,一个美女不秀出她的学习照片往往就意味着没品。美女认为,美不是问题,但问题是要是美而没品,那可就是罪了。

(2)古代“秀”

A、武则天皇帝


    唐朝的美女武则天小下就显示出她的美丽,但为了确保她以后能获得一张更好的“饭票”,她就需要去参加“选秀”,为了“选秀”,武则天大概从9岁开始就接受诗学、音律、礼仪的学习,可谓在学习方面练好了“童子功”,后来在13岁半的时候顺利进入皇宫。

    武则天的学习能力是惊人的,她能够因地制宜的学习,也就是把自己的特长和自己所在的单位资源相结合,不再为了一张“才人”的小饭票而学习。

   她要弄一张天下最大的饭票,为此,从异性、宫廷斗争、行政管理到佛经她都全面的研究过——事实上,即使她不当皇帝,就依靠她的学习能力,也会成为一代宗师,吃好喝好根本不成问题。


B、西太后

   为了“选秀”和“饭票”而学习,并最终高屋建瓴地成为单位的一把手——这一点上,武则天死去的千年以后,她的粉丝叶赫那拉氏(西太后慈禧)也成功做到了,甚至在很多方面来看,这一场千年以后的“模仿秀”,慈禧这位模仿者不仅成功晋级,而且超越了她的偶像武则天。

   首先,叶赫那拉氏姿色并不是很出众,而能够选秀成功并走近皇帝身边,这说明叶赫那拉氏不仅善于学,更擅长于“习”,也就是擅长于实践,在不同境遇里的实践。现在影视里塑造的慈禧完全是一个没文化的老太太,还特别嘴馋,但实际上慈禧本人能够亲手回复奏折,不仅懂政策还懂各省的猫腻,连曾国藩、李鸿章这些大师们都被她玩得团团转,可见她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是相当地高。

   其次,她年富力强,年纪轻轻就有大手笔,1861年她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夺权,这一年她27岁,而她的团队组合也是非常青春(恭亲王30岁,东太后25岁,醇郡王22岁)。

   第三,武则天掌权为15个年头,而慈禧掌权长达47年。

   有谁能说得清呢,一场并不显赫的选秀,还打不到好声音赛场的规模,竟然带出了这么曲折而漫长的历史。

(3)从古代“秀”到现代“秀”,我们发现古代秀关于学习的含金量完全是博大精深的,而现代秀的学习,仅仅是怕别人说自己没品,这肺活量实在是小得够呛。


3、学习是为了不落后

(1)学习是应对变化的战略与策略

   变化,就是世界的真实面容。一切皆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垂不朽的。


   中国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导致了帝国与世界的脱节,与工业革命的脱节,直接在科技、军事、思维、制度管理方面落伍了,与此同时,也疏于对现代化的全面学习,于是从1894年甲午海战败于日本后,整个晚清中国在很多方面都是节节败退,而等到开始学习(也就是洋务运动)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导致中国战败的并不仅仅是外国殖民者的船坚炮利,也因为着放弃学习后带来的思想僵化。因为,据后来日本方面的史学家指出,甲午海战中的日军其实是侥幸的险胜。

(2)学习意味着发展与强大,不学习意味着弱化

   正是鉴于这个意义,日本侵略者在战略上开始对中国的学习进行干扰和阻断:

一是建立满清的伪满洲国,试图复古——阻止中国对现代化的学习和发展,

二是毁灭中国的文化典籍,阻止中国人对历史宝库的学习。

   1932年1月29日,日军飞动战机在上海投弹,轰炸中国当时最大的文化机关“商务印书馆”。1937年日军在南京劫掠公私图书馆53家,仅其中之一的中央图书馆就被掠了近10万册书籍。

   除此之外,为了使竞争对手无法学习,那就破坏和消灭他的语言和历史——对于历史中的文物,则是破坏效果更直接。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大肆掠夺,珍贵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国,成为各国博物馆引以自豪的经典收藏。被掠走的文物估计在1600万件以上,约有30万件以上的皇宫国宝流失;日本仅在侵华期间掠夺的中国文物就达360余万件。流失海外的3万片珍贵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约1.3万片。


(3)通过学习获得文化,是一种资本与能力

A、布尔迪厄:文化是资本,但只能先由个体学习才能进入身体与社会

   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早在1983年就发现,已经不能再单纯地把文化看做是上层建筑在那里孤立或者缓慢蕴育,而是相反,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是一种文化资本,进入了市场和社会空间场域。


   布迪厄认为文化资本是一种能力,它包括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个人的风度举止以及对成功机会的把握能力——文化能力以内在化为前提,这一过程需要学习,需要时间的投入,这一过程不能由他人代替,必须由习得者身体力行,代表原则在这里被排除。

   文化产品是文化资本的客观化形式,一种文化产品总包含着一定的文化价值,其价值是由具有文化能力的个体根据其内化的文化内容赋予的。

   文化资本包含:文化能力;文化产品;文化制度。

   布尔迪厄:文化是资本,但只能先由个体学习才能进入身体与社会。然后才能谈到客观化的文化资本以及制度化的文化资本。

B、文化是竞争战略

   在确认文化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前提基础上,我们将谈到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文化能力。这就意味着,文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征着学习的能力与质素。

   曹世潮教授指出:

a、文化视野是一种适用于对全球予以洞察的能力——20世纪最后的三年里,一个由文化主导的世界已经出现;

b、1998年,文化开始主导经济——具体事例: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德国奔驰公司宣布合并,标志着强强联合以及列强身后的文化将融合出新的东西。

c、1999年,文化开始主导军事——具体事例:科索沃事件,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对前南联盟进行轰炸,但是由于成员国间不同的文化差异,组织内部产生文化冲突,有的力主轰炸,有的强烈反对;

d、2000年,文化开始主导政治——具体事例:奥地利自由党党魁海德尔出任奥地利政府副总理,由于海德尔是欧洲极右翼的象征,他的任职居然触犯到14个成员国的基本价值观。于是这14个成员国冻结了与成员国奥地利的一切政治接触。不久,海德尔被迫下台。

(见曹世潮,《文化竞争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ISBN7-300-07557-6)


C、双重的学习:知识与文化

a、什么是文化

   现代竞争中,人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文化。

   什么是文化?

   比如,一位教授过马路硬是闯红灯,被车撞死了。这位教授有知识,但是他没有文化——文化是一种自觉,一种普遍的自觉观念与自觉方式,以及自觉地应对社会环境的能力。

   比如,在抖音上,为了博眼球,那些穿上日军服装搞怪的中国青年,他们也是有知识的,但是没文化。

   文化也是来自知识和学习。对文化的学习比学习知识要难很多,学习知识可以对某些部位储存备用,但学习文化不行,学习文化是让他进入身体与生活,成为一种自发与自觉。

   我们再回到本小节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文化?

   比如,在德国或者日本的地铁里,大多数人都抓紧时间阅读书本,这就是文化。


   在中国的地铁,大多数人在玩手机,这也是文化。二者合起来就叫文化差异。这两个现象会不会引发文化冲突——应该不会,从文化战略与侵略(弱化竞争对手)的企图来看,人家巴不得中国人24小时玩手机、秀抖音、刷自拍,人家方能普天同庆。

 现代社会,文化比知识更具有优势。

b、关于学习的文化

   中国古代的荀子曾经写过一篇《劝学》,这是探讨关于学习的文化名篇,开篇即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严正警告了后人,学习是不能停止的,更不能被别人停止。

   荀子接着说: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志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拓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荀子揭示出了学习的原则:君子知道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诵读群书以求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师益友来实践,去掉自己错误的习惯性情来保持养护。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4)学习是一场战斗,总要赢得一些什么

A、“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不是某个领导人说的,而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说的,他说这句话时,伴随着巨大的疼痛和伤心屈辱,因为不久前他因为触怒了皇帝,刚刚接受了腐刑(被依法切除了阳具)。


   无论如何这事件的屈辱度要大于伤痛度。他的罪名是诬罔皇上,判处死刑。后来皇上说不死也行,死罪可免,但活罪难逃,老子要你一辈子活在屈辱里,那就下到“蚕室”去会儿罢。

  ——下蚕室,是引申的说法,它指代宫刑(腐刑):依法切除犯人的小弟弟。说法呢,看来是古人认为这人罪恶简直滔天,甚至他所犯下的罪刑的名字都极为不耻,无法说出,所以要引申。唐人颜师古对蚕室的解释是:“凡养蚕者欲其温早成,故为蚕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风之患,须入密室,乃得以全,因呼为蚕室耳。”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可以想见,太史公司马迁在当时说这话时是何等气壮山河气盖世,他想用他的笔,通过学习与思考和写作,来力拔山兮气盖世,尽管没了小弟弟。这一年,他47岁。

   就在监狱里(3年大牢),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的写作(后通称为《史记》)。

   出狱后,仍发愤著书,历十二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全书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总括三千余年史事,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余字,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类,语言形象鲜明,后世学者以为史传文学之典范,鲁迅曾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以说,太史公司马迁的学习遍历艰辛,因为按照他作品的所涉及的范围太博大,必须学习和精研:史学、逻辑学、考古学、文学,心理学、哲学、话语符号学、文化比较学、地理学……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那么,太史公是如何展开他的学习、思考和写作的呢?

   不得而知,但是从现在的时代条件出发,我们可以揣想太史公司马迁当年刚刚受刑后的心路历程:

a1、没有了老二,我做一哥;没有了这百年尊严,那么我让历史还我尊严——这意思大概就是,你皇帝老儿也就在这一朝开个直播间嘚瑟,想赞谁就赞谁,想割谁就割谁,那我也不是省油的灯,我也开直播间,和你的不同,我在历史的长河里开直播间,让将后世历代帝王将相来捧场点赞刷K币。(按:本文作者所居住的村子里,有一个村委,里边的文书得悉这一历史细节,马上对天涯亭书童说:对,太史公,他——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这一桩桩一件件,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转眼春天来了。很多时候,村文书对于好人好事都喜欢这么来总结)。

a2、坐牢3年之后,太史公出狱,他的心情应该和美人出浴的心情是一样的,大概在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纠结于所谓的FACE与是非恩怨,他在历史的学习、研究和思考中获得了新生,也或许,他决定面对全球开放他的历史学习与思考的直播间。(史学家就是史学家,太史公就是太史公,他们都不是凡人,一出手就是空间上的全球视野,时间上的万代千年)



a3、太史公的全球直播点赞率持续上升:

   朝鲜——《史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播到了朝鲜半岛。(见《旧唐书·高丽传》);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出版韩文《史记》译本(包括全译和节译)数十种,其中第一部《史记》韩文译本《史记列传》1965年由崔仁旭完成。此后1973年李英根翻译的《史记》,是第一部韩文全译本,由汉城新太阳社出版。1992年以来,在丁范镇率领下,由成均馆大学中文系青年学者共同参与完成七卷本《史记》全文的韩译工作。在韩国诸多的《史记》选译中,“列传”是最为突出的部分。这些各具特色的译本,对于《史记》传播起了积极的作用。【见张新科 李红《 博览群书 》( 2015年12月01日)】

   欧洲——《史记》在18世纪传到俄国,俄罗斯汉学家19世纪起就节译过《史记》。前苏联出版过帕纳秀克《司马迁〈史记〉选译》和越特金与塔斯金合译的《史记》两卷本。十月革命后的《史记》译作据不完全统计有71种。2010年,由越特金和其子花40年功夫翻译的《史记》俄文出版,标志着《史记》全书第一个欧洲语言译本的问世。

  更多区域——在法国,汉学家沙畹(1865-1918)曾翻译《史记》,这在法国是个有一定影响的《史记》读本,而且是第一部西洋《史记》翻译,共五本。沙畹去世后,他的学生康德谟(Max kaltenmar)在1969年把沙畹留下的三卷世家和他自己翻译的两卷,编成第六本。还有1972年吴德明(Yves Hervouet)《司马相如列传译注》,等等。美国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关注《史记》,1840年出版的《中国丛报》开始有介绍司马迁的文章。20世纪50年代以来,《史记》在美国有两次重要的译介,即Burton Watson(中文译名华兹生)和 William H. Nienhuaser译本(中文译名倪豪士)。华兹生教授从1950年至1993年,将《史记》130卷中的80卷翻译成了英文。倪豪士教授计划翻译整部《史记》,拟出版九卷,截至目前完成五卷。在英国,也有学者翻译《史记》,较有代表性的是1994年雷蒙·道森(Raymond Dawson)的《司马迁史记》,它作为“世界经典系列丛书”之一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世纪中期,奥地利汉学家先驱菲茨迈耶把《史记》24卷翻译成德文,这是最早的德文译介,此后,德国慕尼黑大学海尼诗(Erich Haenisch)、汉学家弗雷兹·杰格(Fritz Jaeger)等人,对《史记》都有部分翻译。其他国家如丹麦、匈牙利等也有《史记》译本。对于这些情况,美国汉学家倪豪士曾撰文介绍。近年来,国内学者吴原元、李秀英等对西方《史记》译介情况有较多的关注。


B、在“拘”里学习

b1、文王“拘”

  首先,监狱写作和逆境学习并不是太史公的专利,在他作品里有一个更早的人,周文王,也是这样。

   司马迁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被殷纣王囚禁后,被关押在羑里(yǒu lǐ,即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4.5公里处)。殷纣王甚至将姬昌的长子做成肉羹逼其吞食——姬昌被囚禁7年的这段时间里,就推演伏羲氏所画出的八个“三画卦”,他将伏羲的“先天八卦”通过推演,把“三画卦”两两相叠(我们现在称为“复卦、重卦”),改造成了“后天八卦”,并且为它写了“彖辞”。


   彖 tuàn,彖者,材也,有裁断之义——裁断一卦之义的文辞叫“彖辞”。

b2、葛兰西的“拘”

  "无产阶级的解放是一个艰苦的事业,只有坚贞不屈的人才能胜任,只有那些在人们普遍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能够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的人,只有那些意志锻炼得坚如刀剑的人,才配称为工人阶级的战士,才配称为革命者。"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安东尼奥·葛兰西(Gramsci·Antonio,1891~1937)的生前名言。


   时至今日,我们无法理解那些爱思考爱学习的大师为何总喜欢在被“拘”的破地方放出卫星,但他们的行为揭示了逆境与学习的关系,而一旦破解这种关系,人就会获得超越和升华。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革命运动空前高涨,工人和农民决心要走"俄国人道路"。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共产党成立,葛兰西是党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10月,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法西斯分子在意大利夺取了国家政权。葛兰西于1926年11月不幸被捕。在监狱中,虽遭百般折磨,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研究革命理论,写下32本《狱中札记》,这是意大利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

    1937年4月27日,葛兰西在法西斯狱中与世长辞。

4、学习是为了以一种填充来实现对另一些东西的驱逐

(1)驱逐寂寞和悲伤

    我认识一位老奶奶,80多岁的人了,身体特别好,独自住在倒闭的企业家属区,在筒子楼里,根本没地方活动。她一生经历满多,儿女不管她,但是她孙女常去看她,她孙女和我是熟人朋友。她由喜欢到叹气,由叹气到沉默,最后,她决定上网吧学习使用QQ聊天、打网络麻将、看动画片,有一段时间她很沉迷这个,天天到网吧上晚自习,一天是凌晨2点才回住处,摔了一跤以后在床上躺了十多天,前年七夕节的下午过世了。


   老人的孙女后来告诉我,老人上网吧去学习就是一种填充,把一些新鲜的填充进生活里,驱逐往事、回忆、悲伤和寂寞。

(2)通过填充高级而驱逐低级

   费尔巴哈曾经问:“人是什么?”


   费尔巴哈自己回道:“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意味着,一个全天都在不停进食的人就是他所吃的那些食材,以及这些物的所有形态,包括消化后的,以及排出的;这也意味着一个以精神为食粮的人和上述的那个吃货完全是两种族类。

(3)学习是一个空括弧——你往里边填充什么,你就是什么;你从括弧里驱逐什么,你就不是什么。

(4)学习是为了驱逐“烦人”——李宗盛曾经在歌里唱道:“你我皆烦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里边说的就是这一小撮人类,他们叫烦人,特别烦人,数量不多但是危害面积较大。


面对这类烦人,就必须把自己封闭在学习状态,不和这些烦人打交道。

我自己不想当烦人,所以终于彻底走上了学习的道路,每当有人来找我的时候,我说我在学习,没空陪你聊。

生命里常会浮现乌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这类烦人以朋友、熟人、老同学、同事的身份出现,而且常常是一些衣食无忧的小康人士,这说明他们保暖以后虽没有下流到思淫欲,却也是无尽空虚和迷惘。

有一个老同学看完电视剧《天道》,就跑来问我,有没有一本书,读完以后可以使他迅速成为丁元英那样的人,说完就将水汁汲汲的茶杯放在我所挚爱的画册的重点部位上。那画册是范 宽的《溪山行旅图》,花了300多元人民币买的大画册。我一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神秘兮兮地告诉这个烦人,有,还真有这样的书,比如,比如——我当机立断就送了他一套海德格尔的书,并且告诫他,此书微言大义,据我考证,丁元英曾在德国留学,而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学界的泰斗。再以后,他抓紧时间和新婚妻子过起了繁忙的性生活,真好。


有一个熟人朋友,做行政主管,月入逾1.8万元左右,特别喜欢找我唠嗑,大谈陈丹青、许知远和谭维维,最后总结万事皆空,但他的烦恼不空,于是我随手送了他虚云大师的禅修日记一书。结果呢,结果他天天来找我了。我于是关了手机在门上贴了外出的留言条——事实上,我就在小屋里彻底走上了学习的康庄大道。我虽然不是仙,但也不想成为烦人。

我把学习填充在生命里,侥幸地驱逐了烦人。

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台灯总在我左右,我不敢开室灯,害怕有朋自近处来。

我可不想听田震唱那首歌: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


5、学习是为了自尊,避免自欺、欺人和被人欺

(1)学习,使得一个小瘪三在3天也或者一年以后被人“刮目相看”,这就是“士别三日”以后发生的重大事件,小瘪三展开了学习,认真学努力学撸起袖子学。

(2)自尊,是我近年来在学习领域所重视的事情——对于汉武帝、康熙、乾隆乃至慈禧,我发现我都所知了了。然而,在另一面,当我读到:《忽必烈的挑战》【日,杉山正明】,《永乐帝》【日,檀上宽】,《乾隆帝》【美,欧立德】,《西太后》【日,加藤徹】……等等等等,这时我才发现,对于中国很多事情,我其实不甚了解,所以多年以来我其实都在自欺,然后去欺骗别人,教导别人说“某年某月某日,某周朝人物建都于镐京”——事实上,我说的是时间事件人物地点,一点都没内涵,还不如听农贸市场的猪肉西施刘二姐向人陈述她家里的狗半夜出去偷情的婉转故事,多么的激情与澎湃啊。事实上,类似这样欺骗人的事,我可还真没少干,如今午夜梦回,连脚底板都是通红。

   自此,从个体自尊上升到民族自尊——可不能被外人欺啊,所以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打鬼子——你说鬼子们想干什么?怎么咱们的家底和文化,人家鬼子们(东洋的、西洋的)咋比我们还那个如数家珍!

   学习,也就意味着诚实,不自欺,不欺人。学习,至少可以使我们做到不被人欺。

五、关于学习的深层次讨论

(一)学习是旅行

1、朋友中,有一位特别喜欢飞机、大船的旅行,上名山大川,拍照片。而另一位则喜欢读不同国家的书籍,所以从内涵而言,他们二人,哪一个才是进行核心的旅行?

2、朋友中,有一位更加酷爱旅行的朋友,他很少拍照片,而是做一种学科旅行,为了不断丰富这种旅行,他反复出入于物理学、数学、文学、哲学和符号学之中,他觉得乐趣无穷。这位朋友,我最近再遇见他的时候,他已经在学习瑜伽和冥想了。他告诉我:学习实在与丰富是对的,但为什么不去学习虚空?学习世界和外在是对的,但为什么不去学习和研究自己的内在?他当时在阳宗海的岸上与我款款而谈,当时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百慕大、老子、飞碟这些关键词。

(二)学习,作为本体来讨论

1、学习,包含着什么?

   学习这个行为,实际上包含着如下模块: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学完以后怎么办?——办!

   事实上,一旦我们展开学习,也就是同时以行动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

   最后还是要帮它们落实到办上,要办好,不要办砸锅。


2、子曰:学习!

(1)庄子曰:吾生而有涯,而知亦无涯——意思是,知识是没有穷尽地,你永远需要学下去。但你无穷无极地学下去到底有何用?所以,还要紧紧围绕着“生”来学:生存、生长、生发,以及更高级别的生——升华。

(2)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一、学习需要不断地拓展和丰富,要越多越好,这是指的外在世界;二、作为更高维度的学习,你要一天天学会减少,甚至直接回到内在,回到那个源头,也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奇点。

老子的学说显然要高于庄子——正道若反,学习是为了获取越来越多的知识,但学习的初衷是为了不再学习——不需要再学习!

(3)老问题:为什么要学习?

A、学习生存、生产和发展这应该无异议。

B、为什么不学习虚空以及灾难呢?

a、对虚空的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去学习试着放弃对事物的占有、占据和占领。因为那些都不是你的,那是世界的。这涉及到所有权问题。

b、对灾难的学习——从大洪水,黑死病,天花,一直到疫情,我们究竟展开了多少学习?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学习的外在的面目是一种教授,但是在骨子里,它是一种反思。

C、学习:表面是向前,骨子里是向后的,并且在最终的时候,将前与后统合为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723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485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998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23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55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079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389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19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19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971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00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38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9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8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17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47评论 2 354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34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