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
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
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
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
青春:春天,草木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春为“青春”。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云:“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青阳:春天空气清爽新鲜,阳光温和明媚,所以春又有“青阳”之美称。
陈子昂《感遇》云:“白日每不归,青阳时暮矣。”
艳阳:春天风光明媚,故又称“艳阳”。
鲍照《学刘公干体》云:“艳阳桃李节,皎洁下成妍。”
芳春:春天天气渐暖,百草萌发,万木滋长,奇花异草斗芳菲,于是春有了“芳春”的雅号。
陆机《长安有狭邪行》云:“烈心厉劲秋,丽服鲜芳春。”
此外,春天还有“苍灵”、“阳春”、“阳节”、“昭节”、“淑节”等别称。
夏季
朱明、朱夏:《尔雅·释天》称“夏为朱明”,后人由此引申为“朱夏”。
《汉书·礼乐志》有“朱明盛长,敷于万物”句;夏傅咸赋云:“应青春而敷药,逮朱夏而诞英”;宋孔平仲诗云:“中有清风发,能令朱夏寒”。
三夏:古人以农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合而称之“三夏”。
古乐府《子夜四时歌·夏歌》中有:“情知三夏热,今日偏独甚”句。
九夏:夏季三个月共90天,故又称“九夏”。
陶渊明《荣木》诗序有“日月推迁,已夏九夏”三句。
长夏:夏季白昼特别长,故称“长夏”。
宋张来《夏日》诗:“长夏江村风日清,檐乐燕雀已生成”;
明高攀龙《夏日闲居》诗:“长夏此静坐,终日无一言”。
炎节:《梁元帝纂要》说:“夏节曰炎节”,亦称“炎序”。
秋季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
九秋:整个秋季约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
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
金天: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或金秋。
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
唐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
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
商秋: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
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华敛实。”
晋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
秋还称商序、商节、白商。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
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
冬季
三冬:古人以农历十月为孟冬,十一月为仲冬,十二月为季冬,将三个月合称“三冬”,代指冬季。
唐代诗人杜甫《遣兴五首之二》诗中即有“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
九冬:冬季三个月共九十天,于是冬季又别称“九冬”。
如南朝沈约《夕行闻夜鹤》诗中有云:“九冬负霜雪,六翮飞不任。”
清冬:冬季万物萧条,天地间一片清寒,故冬季又有“清冬”之别称。
唐代诗人皇甫冉《冬夜集赋得寒漏》一诗中的“清冬洛阳客,寒漏建章台。”
玄冬:“玄”为黑色,古代以四方为四季之位,北方冬位,其色黑,故冬季又别称“玄冬”。
东晋张望《贫士诗》诗中的“炎夏无完衣,玄冬无暖褐。”
穷阴:古代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冬季又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故称“穷阴”。
白居易在《岁晚旅望》诗中就有“向晚苍苍南北望,穷阴旅思两无边。”
北陆:北陆本指太阳冬季所在的方位,后来被人们用来代称冬天。
西晋张载《七哀诗二首》其二中的“朱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沉”。
此外,冬天的别称还有“岁馀”。
唐孟云卿《田园观雨兼晴后作》诗中的“秋成不廉俭,岁馀多馁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