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植物被动物所吃是很普遍的,但是,自然界中却总有一些违反者,它们身为植物,却能够捕食动物,甚至能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是植物界不折不扣的“动物杀手”
说到食虫植物,首先想到的会是猪笼草。有关猪笼草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658年,法国殖民总督艾蒂安·德·弗拉古在《马达加斯加岛的历史》中第一次描述了猪笼草的外形。
猪笼草的奇特之处在于叶子,一片猪笼草叶,可分为叶柄、叶身和叶须三部分,卷曲的叶须尾部明显扩大,并反卷成瓶状,就像广口宽腹的花瓶。猪笼草的每一张叶片都能长出一个捕虫笼,捕虫笼一般分为笼身和笼盖两大部分,笼身包括笼扣、笼唇、翼、消化腺等结构;笼盖有蜜腺、盖龙骨等结构,能够分泌蜜汁引诱猎物。更神奇的是,这种蜜汁还有麻痹作用,会使前来吸食蜜汁的昆虫因麻痹而跌入笼中,由笼中的消化液将其淹死并消化吸收。
最为熟悉的,就是捕蝇草了。捕蝇草的外形非常显眼,尤其是那对形似贝壳的叶子,沿着半圆的叶片边缘长着刺毛,被发现者认为像是美神维纳斯的睫毛,所以捕蝇草在英文中还有个很浪漫的名字——“Venus Flytrap”,意思是“维纳斯的捕蝇陷阱”。但是,叶片内侧为红色的捕蝇草,并没有维纳斯那么温柔,它的叶片内侧分布着许多能分泌消化液的腺体,用于分解、吸收猎物,边缘的刺毛也有分泌腺,能分泌出甜味的黏液既能诱使昆虫接近,还能防止昆虫挣脱。
但是,捕蝇草的捕虫夹也有“使用期限”,一般在捕猎了一千次后,不管怎样,都会失去捕虫能力,只剩下光合作用的能力。甚至在不曾使用的情况下,2-3个月后,捕虫夹也会随新陈代谢而枯萎。有人曾做过一个有意思的实验:将与叶片大小相当的猎物放入捕虫夹,因猎物过大,捕蝇草在分解吸收干净前猎物就先腐败了,叶片也会“食物中毒”,然后慢慢枯萎。
当然,这些“动物杀手”也有别的用途。
在东南亚,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甚至可以用于烹调,当地人把苹果猪笼草的捕虫笼洗净作为容器,将适当比例的米、肉等食材塞入笼中蒸熟,也算是当地一种颇负盛名的特色。
而捕蝇草,现在有了许多变异品种与杂交品种,这种杂交出的捕蝇草可适用于向阳窗台和阳台以供观赏。
这种食虫植物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狸藻或是疑云重重的食人树,甚至还有些未被发现的植物等着人们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