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早上主持人李咏的妻子哈文发布讣告:“在美国,经过17个月的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
消息来得猝不及防,意外、不敢相信、不能接受,可生命就是这样无常,有时候坚不可摧,有时候吹弹可破。意外和明天,我们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
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长江二桥上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相撞后坠入长江,初步核实,车上共有驾乘人员15人,全部失联,60多米的水深,生还可能性有多少?
10月29日,印尼狮航一架客机起飞后13分钟失去联系,印尼国家搜救局透露,客机已坠毁,机上189人可能已全部遇难,目击者称看到残骸。
但愿江深有水神,天高有仙人。
世事无常,面对生命的不确定性,我们能做些什么?
2
毕淑敏女士在《永别的艺术》中说:
只有更明智巧妙地摆下尘世间最后的棋子,才能更有质量地获得完整的人生尊严。
让年富力强的人思考死亡,似乎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死亡必定会在某一个不可知的时辰,与我们正面相撞,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都要臣服它的麾下。
经常想想自己可能明天或者最近就可能死,是一件有趣而且有益的事。
首先,有利于感悟生命,体验到它的脆弱和不堪一击,会格外地珍惜今天。有许多暂时看来无法跨越的忧愁与痛苦,在死亡的烈度面前,都变得稀薄了。
第二,有利于抓紧时间。日常生活的琐碎重复,使我们常常执拗地认为,自己是坐拥无限时光的富翁,可以随意抛洒。死亡给了我们一个不由分说的倒计时,无论你此刻多么精力超群,时间之囊里的水,都在一去不复返地失落着,储备越来越少。
第三,有利于我们善待他人,快乐自身。
总之,死亡是不讲情面的伴侣,厮伴我们终身。此公最大的爱好就是冷不防,极少发布精确的预告。
3
在中国,自古以来,“死”是一个很避讳的字眼。
生老病死是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人生包括优生、优活、优死三大阶段。生命有开始有结束,死亡表明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死亡教育,就是有关死亡、濒死与丧恸的教育,以健康、正常的观点来谈论生死,引导人们对生死进行思考,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里的必然组成部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而勇敢正视生老病死。
死亡教育,将死亡知识传递给人们,让人们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意识到死亡在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树立科学、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让人们坦然面对、接受死亡。
死亡教育,帮助人们深入思考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增进人们生命及人际关系的品质。
死亡教育,亦是破除迷信与提高素养的教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类文明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死亡教育,亦可使死亡后家属的心理得以平衡,给予家属慰藉、关怀,疏导悲痛,减轻由于死亡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4
死亡教育,虽名为谈死,实则谈生,死亡探讨使人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只有真正体验过死亡,才能明白生命所赋予的意义,使人充分体会到“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境界,从而更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去生活。
生命的本质就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拐角等待我们的是什么。生活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于真正的生活,就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