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丸子
无论什么时候,你读到一本好书,它都能改变你的生活,哪怕你自己没有意识到。
摘自——《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多月以前的事了,当时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写作,而在我去年看完那些书里,却一直对这本书念念不忘,总想写点什么,才觉得对得起这样一本好书。
这是一本关于癌症与死亡的书籍,是作者描写的关于母亲罹患胰腺癌后与母亲展开的一场场关于读书的心得,在书籍中陪伴母亲共度最后的时光。
她有三个子女,四个孙子孙女,她可以把家庭料理的头头是道,记住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日、安排庆生活动、家庭旅行计划,她就像这个家庭的总调度,安排着家庭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不容许任何的马虎大意。虽然这位母亲的完美主义让我有些许望而生畏,但正是母亲锱铢必较的生活习性才使这个家庭更能按照计划中的一切按部就班的运作。
家人之间出现问题和矛盾了母亲总是有办法让他们解决问题、消灭问题,让争吵的人感到无比愧疚。
除此之外她还能有条不紊的安排其他几百人的生活,这几百人几乎都是教会、流浪妇女儿童委员会、国际救援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和大型机构的人员。
她担任过哈佛大学的入学主任、另一所大学的咨询顾问,一所高中的校长,并且与在世界各地遇到的难民保持联系,她似乎永远都在安排计划、参与活动、发表讲话、提供帮助中度过,她似乎没有一天在休息中。虽然母亲有时也会觉得身心疲惫,但却还是乐在其中。
也可能正是在这样来回往返各个战火肆虐的国家和过度的劳累中使母亲的身体变坏了。家人们明白想要让这样的母亲停下工作的脚步是不可能的,他们只是建议她放慢自己的脚步,可即便这样母亲也慢不下来。
直到母亲在73岁被确诊出癌症后,在作者一次又一次的陪伴母亲去检查、确诊、以及进行化疗过程中开始了对阅读书籍的探讨,开启了这场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应该说作者与母亲的读书会不只是从这次生病开始的,小时候母亲就热衷于给他们兄弟姐妹读各种各样的书,他们的生活里始终都有读书会,只是直到母亲这次患上癌症作者才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才发现这场母亲带给他生命中的读书会意义多么的重大。
他们共读同一个作品,同一位作者,互相探讨、交流想法,互相推荐书籍。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讨论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命运,母亲也不断的在向她的子女传递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比如,在讨论胡赛尼写的《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时,他们讨论这两本书里出现的三种足以改变命运的人生选择:
一种是角色最终明白他们永远无法重头来过;第二种是角色原本以为还有退路,直到最后才发现已到尽头;
第三种是角色认为自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事后才发现,最初以为没办法改变的事其实本可以改变,可是却为时已晚。
这两本书我都看过,但我却没能有那么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我想这真的得易于母亲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吧!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只会羡慕作者与母亲一场又一场的读书会,以及母亲对书中睿智独特的解读和看法,最让我敬佩的是作者母亲那顽强的意志力和生命力。
在她被确诊为胰腺癌晚期时她就决心与癌症抗争到底。癌细胞扩散后才确诊的人,一般只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可活,她从头至尾都十分了解自己的病以及病情,明白自己应该彻底休养下来,但却依然不停的忙着为国际救援协会的老同事举办派对,自告奋勇的筹划代表团前往乌干达,筹划为阿富汗建立图书馆。
即便每次在前往医院做化疗的间隙,她依然在不断的接听电话、安排各种事宜。
妹妹打算搬去日内瓦定居,顾虑到母亲的病情打算放弃这项计划时,母亲却极力反对,她说我会常去日内瓦看你们的,结果虽然已经达到癌症四期,但在做完几次化疗之后真的又坐飞机飞到日内瓦去看望妹妹一家人。
除了在进行化疗的痛苦中能够感受到母亲是一位病人,其他时间你一点也感觉不到这是一位癌症四期随时可能告别人世的73岁老人。
即便她的双手发麻,化疗让她虚弱、作呕、精疲力竭,口腔的疼痛让她说话很痛苦,进食也有困难,但她依然参加国际组织举办的活动,参加生日派对、宴会。
有时,她的脚肿得几乎无法行走。但她仍然继续去看排演、和人吃午餐、看孙辈们、去博物馆、去办公室。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这位一生忙碌奔波的老人依然把每一天当作是普通的一天来安然度过,似乎全然不顾她的疾病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与折磨。
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啊!读这本书时我总是不断的在心中感叹!
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只是作者与母亲所探讨的书籍中丰富的内容,更让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老人是如何优雅、坦然、丰富的度过人生的最后一段岁月,敬畏这位母亲,敬畏这样一位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人,更加敬畏她这样的人生态度!
这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深刻认识到的问题,如何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将用怎样的姿态与世间告别。
这位母亲用言传身教的方式为我们所有人上了这场生动的人生课堂。
如果两年前看这本书我可能只会特别感叹和羡慕作者有着这样一位优秀的母亲,她是那样的优秀甚至让我觉得遥不可及。但此刻看着身边熟睡的宝宝,我更多的是在思考在我生命垂暮时分,在这个世界上我将能给他留下些什么?
我在慢慢思索着、努力践行着…
对于已经无可挽回的事情,再多的遗憾也没有用,应该竭尽全力做到最好。不要抱怨没有合适的工具,而应该更好地使用拥有的工具。我们是谁,我们在哪,是上帝的安排、上帝的旨意,它可能通过人类的过错来体现。至于拥有智慧的凡人,是直面自己的弱点,设法从中得益。——F.W.罗伯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