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完了刻意练习这本书,有一些心得,给大家分享一下。
看完这本书最让我兴奋的一点是:只要我们坚持刻意练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行业或者领域的高手。要不要成为一个高手,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的手里。书中还介绍了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这简直就是像我这样的屌丝人士的福音。作者通过很多实例去证明:天才不是天生的,也是经过培养和练习才有了非凡的表现,并且要经过持续不断的练习,否则就会失去优势。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天才的潜质,为什么我们没有成为天才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在适当的时候,接受适当的训练。大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适当的训练能够帮助我们发掘潜力。
刻意练习不同于一般的练习(书中称为“天真的练习”),一般的练习是指机械的重复做某件事。比如:我已经有了十年的驾龄,但仍然不会开车漂移,就是因为我在这十年里只是重复开车上下班,没有按照赛车手的标准去训练,这种一般的练习对提高技能是没有帮助的。再比如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辛苦苦工作了一辈子,到最后仍然是一个“大头兵”,就是因为他没有刻意去提高自己的技能。由此引出了“一万小时法则”不足之处:它只强调了长时间的练习,但是忽略练习的方法,同时也忽略因为行业的不同,成为高手所需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刻意练习的几个特点: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1. 具有定义明确的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2. 必须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上;3. 必须包含反馈: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4.要走出自己舒适区:走出舒适区才有可能进步。
刻意练习比较适用于已经得到合理发展的行业或者领域,比如音乐表演、国际象棋、芭蕾舞蹈及竞技体育等,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对于职场中的许多工作,比如销售经理、教师、工程师、律师、咨询师等,不能完全套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但是可以运用刻意练习的原则。
刻意练习需要一位能够布置练习作业的导师,能够提供反馈及传授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创建优秀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之的,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不能是被迫去练习,比如家长逼着孩子去练习钢琴,如果孩子没有内在动力驱动的话,他的水平可能会比一般人高,但永远不能登峰造极。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有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和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不可偏废。
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 某个事物、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
本书让我更加确信:
一、努力也要注重方法,否则自己的努力会事倍功半,亦或徒劳无功。不要只让自己看上去很努力,要通过最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努力有结果。
二、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通过刻意练习的原则去不断的精进,让自己不断进步,最后成为一位高手。
三、要想成长就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这个过程伴随着痛苦,是逆人性的;不想吃苦、还想出类拔萃,是白日梦。
四、如果你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你可以选择重新塑造自己。比如,我如果不喜欢目前的职业,那么我可以选择一个有前景、自己又喜欢的职业,从零做起,通过刻意练习逐步达到新行业内较高的水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都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多事情,只要你敢做,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顺带提几点本书的不足之处:
一、举例过多、过于详细,生怕读者不相信作者的观点,很多地方显得拖沓,并且很多例子都在反复论证一个观点:只有经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才能成为杰出人物,智商或者天赋从长远来看并不重要。
二、作者研究的领域限于“记忆术”、国际象棋、音乐表演等,刻意练习对于其他认知复杂性较高的领域的适用性,很多都是推测。我非常理解作者,无法也不太可能逐一的去证实刻意练习适用于所有领域,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些观点的认可。
三、心理表征的概念很抽象。在谈到很简单的事物的时候,心理表征尚且容易理解,比如说到蒙娜丽莎,我们脑海中会出现达·芬奇的那幅画;说到小狗,我们脑海中会出现毛茸茸的、高兴时会摇尾巴的小动物。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画面,但对于比较抽象的事件,比如:如何下好一盘棋、如何记住500个随机的数字、如何治疗手术并发症的患者这些高度专业、复杂化事件,心理表征是非常抽象的,只存在于高手的脑海里,并且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们能做什么?
思考一下,我们的梦想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技能是我们想要获得或提升的,按照刻意练习的原则为我们的梦想或技能做点事情。如果目前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就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做好,按照刻意练习的原则去精进自己的工作。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