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话叫养儿防老,还说多子多福,特别是在农村,没儿子的都会被人瞧不起,非要生出儿子才罢休。有些人为了生儿子避计划生育,落下后遗症,个别甚至在生出儿子时因出血过多而撒手而去,每每听闻此事都让我唏嘘不已。
但是多子真的是多福吗?养儿就能防老么?
1
我的爷爷已去世11年了,他去世是因为中风在医院住院一个星期就走了,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这成了我们家非常痛苦的遗憾。又过了几年,奶奶也走了,两个人去世时都已是87岁的年纪。走时都很突然,没有让子孙们服侍,而且他们还留下一套房子。
从我记事起就知道我的爷爷是个聪明能干的人,在70年代,他把全家人(除了女儿,他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的户口都迁到城里去,而且都安排有工作,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风光的一件事。我也度过了非常幸福快乐的童年少年时代。
直到我上初中,妈妈生了一场大病,不但花光了所有积累,还欠债,日子异常艰难.爷爷看着难过,于是在退休多年后再度重出江糊,应聘到一个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等到我们家的困难过去了,第二个儿子又生病半边瘫焕,不能工作,当时堂弟正上高中。于是爷爷又开始接济叔叔家。
最小的儿子最没出息,做什么工作都做不好,从结婚成家到生子的所有费用都是我爷爷掏的。直至爷爷去世前几年,爷爷奶奶才过了几年清静的晚年生活。爷爷奶奶相携相伴到87岁的高龄,他们 的生活一直都是自理,非但没给儿子们添加麻烦,倒是将所有的积蓄都补贴给了儿子们,哪里享受过多子多福呢?
2
我的一个远房叔公,他两口子务农,全靠种地,帮别人打工赚钱,缴两个儿子上学(女儿只上到小学就不给上了)。叔公是个一根筋的人,他说他的儿子一定要上大学,一定要有文凭有稳定的工作。以后到老都不用种地不愁没工作没饭吃。
可惜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是读书的料,两个都没考上大学,两个都是高三都重读二,三年才勉强 上了自费的中专。后来毕业了,一个在企业当质检员, 一个靠走关系分到乡镇上工作。当初为了供两个儿子读书,家里穷得连电灯都用不起,住的还是破破烂烂的祖屋。
待到两个儿子出来工作时都是奔三的人了,又得准备成家了。家里穷女孩子看不上,难找对象。于是叔公婆婆借钱在乡下建了几间房,总算有个像样的窝了。
后来两个儿子总算成了家,生了小孩子.媳妇闹着要在城里买房,于是又借钱交了首付,成了房奴。两个儿媳妇从不回乡下帮婆婆干农活,每个周末儿子回乡下,还要从乡下婆婆家带米带菜回城里。
可怜我那快70岁的叔公婆婆至今还在乡下,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出,没有来城里住过一天没有享过儿子的福,我祈祷他们平安度过晚年。
3
去年见到二舅婆,她已经十分苍老了。亲戚们都说她是劳碌命,勤俭节约一辈子,生活依旧艰难。她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说啥也不回来种地,媳妇原来在超市上班,生孩子后就不去了。
前年她去小儿子那里时,一家三代人挤在出租房里,靠儿子当保安维持生计。只有一间屋,靠窗的一角用来做饭,剩下的空间放下两张床后,晚上也仅够侧身路过。
等儿子上班后,再把她睡的折叠床收起来,屋里才能稍微透口气。她趁儿子上班去了便出门拾破烂,有一次因为捡一个空瓶子差点出了车祸。
去年她又去大儿子那待了一段时间,帮他做饭,理家务。还在出租房附近开垦了一块空地种菜,吃不完的拿去卖。后来空地因为要建房子不能种菜了,大儿媳又不好相处,她只好回了乡下。
她一个人在乡下老家,她种菜,吃不完的就拿去送人,有时候也去赶集,卖了菜换一点生活用品。村里原来有几百人,现在走得差不多了。要么去城里打工,要么去镇上买房,剩下的都是走不动的老人。我常担心,她一个人在乡下,万一有什么事,去叫谁?
“养儿能防老?现实社会中,有多少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却难享儿孙孝顺的温暖?有多少老人生病需要花钱治疗时,病床前却不见子女的身影?又有多少老人活着的时候子女互相推脱都想不赡养,等到老人去世尸骨未寒时,却全都出来争家产的?都说养儿能防老,养那么多儿子没一个管你的,又有什么用?
儿子常有,孝顺儿子不常有。把晚年的幸福生活全部压在儿女身上,不确定性太大了。再说,即使儿女孝顺,愿意给你养老,可你愿意成为他们的负担吗?
我也是两个儿子的妈妈,我不指望将来老了靠他们来养我,因为等到那时,他们要面临的就业问题肯定更严峻,生活压力也肯定更大。
所以我从现在开始,努力工作争取升职加薪,还要通过投资理财让自己的财富增值。
总之,我们要为自己的养老做准备,至少要为自己养老留够积蓄。这,才是最好的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