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农村出生的朋友应该都有经历补鼎的情景。“补鼎补砂锅,越补越凹窝”是当时玩童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童谣。
庄户人家把煮饭的地方叫做“灶前”。家家都在灶前叠着一个装有大鼎一个小鼎的柴火灶。五、六口人家用大鼎煮饭,小锅炒菜。所谓的鼎是用铸铁翻砂浇注而成的(这是我八十年代在渠桥公社工作才了解到的,当时渠桥公社锦垱大队是专门做翻砂、铸铁、打铜底、注鼎的专业村)。浇铸的铁鼎越薄,煮饭用的柴火就越少,耗的时间就越短。反之,则相反。用柴禾作燃料煮的大锅米饭,清香扑卑,沁人肺腑,激发食欲。但烧两天柴禾便会在鼎底结了一层锅灰,需要把鼎底翻过来用锄头去铲锅灰。在铲的过程中,经常会不小心把鼎底铲破,这时候就需要补鼎的师傅了。
过去补鼎是个手艺活,是专门的职业。补鼎师傅挑着装有风箱、小熔炉等工具,走村串巷,口里吆喝着:“补鼎、补砂锅”的行话,招徕着补鼎生意。每个补鼎师傅的身后,必定会跟着三、五个玩童在起哄。遇到有补锅的主顾,小朋友们会围在小熔炉的周围,伴随着师傅手拉风箱的声音,叽叽喳喳地喧闹着。当师傅把熔化的红彤彤铁水往鼎底破口处浇、铸时,正是“补鼎补砂锅,越补越凹窝”的童音雷动之际。偶尔也有师傅被喧哗声音干扰而不能一次性补好,而重新再来一次时,玩童们便会更加兴致地重复着上述的童谣。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和铝锅、高压锅、电饭锅等新产品的普遍使用,用柴火烧鼎做饭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了,铁鼎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补鼎的职业和手艺也就慢慢地消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