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569,13-1-1-7,尽心章句1-1-7》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今天是戊戌年甲寅月庚午日,腊月廿二,2018年2月7日星期三。
上一节,简述西方形而上学生成的原因、形成的课题及其传统,由此可知,文明有其特有的形式和主题,如果我们简单地用西学的概念解释中国文化,是一种粗鄙的做法,必然漏洞百出谬误连连。文化之间的差异不可怕,差异是推动生发的基本动力,相反,和稀泥却是不折不扣的乡愿,导致混沌不分,不仅不能促进交流与积极的融合,而且其盲目将导致深陷四不象的窘境。中国文化讲的是和而不同,这一条始终是人类值得遵从的原则。
今天学习第一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朱熹先生讲解说"心者,人之神明",心是什么?心是人的神明。这句话说得斩钉截铁干脆利落毫不含糊。紧接着说,心是神明,其功能是"具众理而应万事"。
再其次讲解说"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出者也",在这里,"性"这个概念与"理"相勾连,呼应了心作为人的神明所发挥的"具众理"之功能的内容,也就是说,性是心所具的理。
众理又是什么呢?众理不是单纯的数量繁多的"理的集合体",而是具有条理的性,性是心之神明的内容,也可以称之为内核,具有内在的生发力量的内容。
最后讲解说"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意思是说,上述所说的条贯既序的理,也有母体,理的母体是天,"理之所从以出者"是天。
中国文化的核心:天,就在这简单的陈述句中,赫赫然的来了!
而现实是,如此显赫的,核心的,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理之所从以出者"的天,自近代以来,或者被人一带而过,或者被人刻意忽略,或者被人否定,或者被人取消,以至于几近湮灭,几近淡出人们的视野。
天理何在?在传统中,在道统中,在学统中,在炎黄子孙华夏儿女代代相传的血脉中,在圣人传下的那一点真骨血中。
按照现代语境,天,是中国的宇宙论。这样的比较算不算用西学解中学呢?算,但是,这是据差异而同一的解。这种层次上的解,是当代中国学人应该主动承担的使命。不同的文明,既要梳理其差异,又要追求其互解。
中国传统文化有儒、释、道三家,各立门户,各有立场,虽未发生西方宗教战争之惨刻之斗,只是理论之辩,"君子动口不动手",相对温和一些,但亦彼此互称为异端,这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而今,西方文明是一个更为突出的"他者",在这样的他者面前,应该要清醒:儒释道三者是中国传统文化,其中,儒道之间的立场虽有不同,但是同源,均出于"王官之学";而儒道与佛,在诸多义理的融通方面仍有许多交集。
故,当今时代的中国学人不能停留在小差异里,而应拿出勇气和智慧去辨析大义。过去的读书不存在西学文明的课题,但是,现在已是不能回避的现实: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能是一边倒的崇拜西学,也不能是一味地以西学解国学,我们的目标至少要有起码的平等和对话,这样的交流才是两大文明之福,而不是简单的谁征服谁的逻辑而已。
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尽心篇》南怀瑾讲述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