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书,可以看到一条推荐语写着:“我喜欢书中每一个机智、严肃、真实、有趣却又让人心碎的字眼”。
起初看到“让人心碎”是不以为意的,毕竟有一个这么温暖的书名。书看到一半,间歇穿插的文学引用、本身或是翻译原因所致的破碎字眼以及不知所云的天文学词汇,致使前面阅读过程中累积的清新感受折损大半。在想要快速结束阅读的浮躁心态下,对于“让人心碎”的评价更是想冷哼一声,以为这小说不过就是一位不太有实力的作家用一些看似高大上的东西堆砌出来的一部作品而已。
没想到,阅读过半后,慢慢地我的魂又被拉了回来。而看到书的最后,令人心碎的结局令我深深地回忆起一位已故同事。想起他当年与我说的最后几句话和他最后的神态。情难自禁,大颗的泪滴在了书页上。
小说是以芬奇和薇欧拉的口吻交替描述的。因此,阅读的过程,除去那渐渐笼罩的压抑外,除去前面提到的种种外,其实更多的时候,脑海中都相应闪现流畅的美剧画面,阅读体验十分愉快(作者后序提到,这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著作,也印证了这一点感受的缘由)。并且,时不时地,就有着诸如文末所附摘录的词句,击中自己的心,甚至是打开自己的心。
书中那最后的浪漫,那用繁星点缀的步入式衣柜堡垒,阅读的时候我竟一时愣住,想着,对于我爱的人,我是否能如此倾尽自己的心意,去表达爱意与温暖……而书中很多开放式的问话,例如“完美的一天”,人生是什么,墓志铭怎么描述等等,看似是疯狂的青少年臆想,其实何尝不是人生的终极命题?想起曾经看过的电影《言叶之庭》中的一句话:27岁的我又比15岁的我聪明多少。这样的拷问应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结局是意料之外的,因此突然涌出的悲伤令我难以自抑。其残酷程度,就好像经作者之手经历了一场深切治疗。书的一大半是熬夜的时候看的,难免有囫囵吞枣之嫌。趁着写书评作记录,赶快快速翻看了每一章节,才发现很多残酷的源头早有端倪,也有很多对精神疾病的无能为力早已预埋。翻看完毕,像是劫后余生:自我救赎、寻求帮助、渡过难关、保持稳定、努力攀爬,周而复始,而一着不慎甚至不出招就可能全部崩盘。
写到这,想释放好多善意。想温暖地抱一抱曾经陷入同样境地的我的朋友,想好好地回应那位故去的同事对我最后的告诫,想做一位很好的朋友,可以给人带来明亮的气息。希望,这样的善意的冲动,不会被生活的无趣与繁杂损耗。希望,这样的善意的冲动,能够一直一直葆有。
谢谢可爱的芬奇和薇欧拉。
附上所喜爱的书中的句子:
芬奇
- 你觉得会有所谓的“完美的一天”吗?
- 她凑上来吻了一下我的脸,我能闻到她洗发水的味道。
- 我没有说出口的是:我也想要好好活着。
- 站在钟塔外面的窗台上,不是为了寻死,是为了控制住情况,是为了再也不要这样沉睡下去。
- 我不要被留校察看,我不要被开除,我要好好表现,我要闭嘴,我要克制。
- 这一次我要一直清醒。
- 伸手从桌上勾出一根烟,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芬奇自己克服一下。
- 那种整个世界都倦怠的语气让我想哭。
- 我唯一没刷的就是天花板,因为白色包含了可视波普里所有的光波,明度最高的光波。……而这让我有了灵感,我想着把它写成歌,我却登录了电脑给薇欧拉发了条私信:你集所有颜色于一体,你最明亮。
- 苗圃里,我闻着花朵甜蜜、生机勃勃的香味。我很想留在这里,留在这个温暖、明亮,周围全都生机勃勃没有死亡的东西的地方。我想要搬进这对好心夫妇的家,让他们喊我“儿子”,薇欧拉也可以住在这里,因为这里的房间足够我们两个人一起住。
- 这是第一次,我不想成为别人,只想成为西奥多·芬奇,那个她眼中的男孩。他明白要如何做才能做到优雅而激动,做到百里挑一。
- 我回来的时候,觉得房间白色的天花板太过刺眼,于是我用剩下的油漆把它刷成了蓝色。
- 我因你而快乐……
我因你而耀眼……
我因你而可爱……
薇欧拉
- 西奥多·芬奇斜倚在一辆休旅车旁边,双手插兜,就好像他用这个世界上全部的时间,用来等我。
- 我爱这些词,而且很善于安排它们。因为这些,我会觉得得到了所有这些美好词汇的庇护。
- 他的大拇指摩挲着我的掌心,令这一股股电流传遍我全身。啊哦。
- 在那一刻,我希望自己可以通过他的眼睛看世界。
- 这是别人曾经为我做过的最最最可爱的事情。像电影一样可爱。感觉虽然有点宏伟和脆弱,我还是希望这个晚上能够一直持续下去,并且清楚地知道它不会现在就令我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