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构成自我的核心,我们几乎无法抛开记忆来进行任何讨论。当被问及你是谁时,你需要回溯自己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当被问及明天会发生什么时,你需要总结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
假设你只有30秒的记忆会发生什么呢?
设想一下,你坐在一张椅子上,桌子上放着一张纸。你可能会看一下纸上的字,然后写下一些内容,紧接着你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放着一张纸,然后你又写下一些内容,或者什么也不做。片刻之后,你再次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张纸......
虽然你可能认为这会让你烦恼,但实际上,只有30秒记忆的你并不会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同一个环境中。
这个例子生动地阐明了记忆的重要性。没有记忆,所有生物都将处于持续的随机运动或无尽循环之中。
记忆是如何形成的呢?它是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出来的,作为生物的重要属性。记忆的早期形式并非我们通常认为的在大脑中对过去经历的重现,而是生物为了趋利避害而演化出的一种策略。
以大肠杆菌为例,它是微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型生物。虽然它的神经系统极为简单,没有像人类那样的记忆能力,但是,它能够通过化学梯度进行运动,这是一种基本的记忆机制,被称为“趋化性”。
大肠杆菌通过一种叫做“跳跃-滚动”的模式实现趋化性。当大肠杆菌在一个方向上滚动时,如果遇到有利的化学梯度(如食物浓度上升),它会在这个方向上滚动更长的时间;反之,如果遇到不利的化学梯度(如有害物质浓度上升),它就会更频繁地改变滚动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大肠杆菌能有效地寻找食物和避开危险。
这便是记忆的起源,在这个过程中,大肠杆菌实际上是在"记住"过去的化学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记忆是生物为了在某个环境下做出恰当的行为演化而来的。
现在让我们跳到更复杂的生物,例如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大脑有专门的区域,称为海马体,它对记忆形成起着关键作用。当哺乳动物有了新的经验,海马体就会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称为突触),以某种方式“记录”这些信息。这种过程称为“突触可塑性”。
然后,这些新的或更强的突触连接会持续一段时间,这样就形成了记忆。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改变可能会持续几分钟,形成短期记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可能会持续几天、几年甚至一生,形成长期记忆。
当你回想起过去的事件,你的大脑实际上是在“重播”这些突触连接。这就是为什么你可以记住你的名字,或者你昨天吃了什么晚餐,或者你最喜欢的歌曲的旋律。这些记忆都是因为突触可塑性和持续的神经元连接而形成的。
这种记忆的特性不仅在各类生物中得以体现,而且在许多人造物中也能观察到。比如手机,需要“记忆”用户的指纹以便在经过算法校验后解锁屏幕;再比如温度传感器,能“记忆”特定的温度阈值以调节空调或暖气系统的工作。这些人造设备的“记忆”并不是回溯过去的时间,而是针对当前状态做出的反馈调整。
通过以上例子,我想阐明的是记忆并非简单的存储和提取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系统,为了重现某种行为或做出适当的反应。我们感觉可以回忆,在大脑中重现过去的场景的描述其实并不准确。你可以追溯过去美好或者痛苦的记忆,但如果细心观察回忆的过程,会发现它其实并不够清晰,回忆实际上是提取过去经历的碎片,然后对其进行重构。这种不完整的、碎片式的记忆已经足以让我们达成重现某种行为的目标。
在明确了记忆的起源之后,我想在此基础上探讨记忆的几个特性。
一、记忆并非精确无误的。试着回忆一下你最熟悉的人或事物。比如,我现在试图回忆我父亲的情况,但实际上,我无法详细描述他的全部。我记得他的脸、身材、体态、走路的姿势、说话的方式和他的生日,但许多细节我却无法描述,比如他脸上是否有痣、手上的皱纹、他过去的样子,或者他画的画。
记忆的不精确性是因为对于记忆的主要功能——即对人和事物作出适当的反应,精确的记忆并不是必需的。记忆只需要快速地对事物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做出反应。简而言之,我只需要知道我眼前的是什么,然后决定应该如何应对,至于记住所有细节,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相反,过于精确的记忆反而会带来痛苦。超记忆症是一种罕见的疾病,让人能够记住生活中的大部分细节,包括特定日期和与那些日期相关联的事件,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如他们当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看了什么电视节目等。这种病使人无法停止回想,思维无法休息。
二、记忆是动态的,随着我们和环境的变化,记忆提供给我们新的反应方式。这种变化体现在我们形成新的记忆和调整旧的记忆。比如,你记住了一次重要会议的日期是星期三,但实际上是星期二。你的大脑为了保护自尊,可能会扭曲这个记忆,让你坚信约定的日期就是星期三。
记忆的非精确性和动态性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记忆会出现错误。人不需要记住太多无关紧要的事情,可惜这种“无关紧要”的判断是由大脑决定的,因此我们常常会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想说的话却说不出来,或者产生错误的记忆等。
三、记忆这种特性既可以提供动力,也可能成为束缚。记忆是为了让生物作出适当反应而演化的,而该作出什么反应是由生物和环境的互动决定的。如果过去的环境使生物陷入某种反应而无法自拔,那么记忆就会成为一种束缚,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到过度伤害的人可能会持续陷入这种反应。
我们使用记忆的方式也可能给我们带来动力或束缚。比如,如果我过去有一次在讲台上成功演讲的经历,那么无论未来何时,我都可以通过回忆这段经历来获得安慰和自信。而如果我过于沾沾自喜于这段记忆,可能就会阻止我继续前进。反之,如果过去关于演讲的经历都是失败的,那么在未来遇到类似场景时,这段记忆可能会成为束缚,而如果我能忽略这段记忆,可能就能获得勇气。
最后,我想根据是否产生意识来对记忆进行分类。产生主观体验的记忆,即意识层面的记忆,主要有两种:情境记忆和语义记忆,分别代表个人的经历和知识习得。
不产生主观体验的记忆,即非意识层面的记忆,包括程序性记忆、非表征启动和条件反射。程序性记忆是我们习得的一系列技能,如打字、开车等,我们可以不经意识思考就自然进行。非表征启动是对熟悉事物的快速反应,就像被问到“床前明月光”时,大脑自然就会冒出下一句。条件反射则是最原始的记忆系统,我们最熟悉而又最陌生的条件反射就是眨眼反射,人类通过每天眨眼一万次来阻挡空中的异物或者保持眼睛的湿润。
记忆是我们进化出的一种适应性特性,回忆往往是提取过去的记忆碎片然后重建的过程,可以说每一次回忆都是一次创造。尽管了解记忆的不精确性可能会对你的自我感产生动摇,但正因为此,我们有机会更好地让记忆为自我服务。
比如,知道记忆不精确后,我们可以在小本子或手机上记下关键信息;知道记忆易丢失后,我们可以及时与人确认,而不是盲目自信;知道糟糕的记忆会束缚自己后,我们可以学会忽视它,不让它影响现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