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了什么
世界的本质就是关系
马丁.布伯的《我与你》中的哲学,整体上可以视为“关系本体论”,意思是说世界的本体不是宇宙万物之“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与“你”之间,是关系。分为“我与它”,“我与你”。
当我将你视为我达成目标的工具或对象时,你在我这儿就沦为了“它”,这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当我放下我的所有预盼和期待(无论是崇高的还是不好的),带着我的全部本真和你的本真相遇时,这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所以最好的关系是我没有失掉我的主体性,你也没有失掉你的主体性,我们的确不断的试着把彼此弄为“它”。但在关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产生“我与你”的瞬间,而最终全然相遇。
关系怎样疗愈一个人
如果关系有很强的“我与你”的特质,因为“珍视规则”的作用,那么关系就会有这样的部分;如果关系中,“我与它”成为主导,那么除非你拥有权力空间,你会在能力上变强,否则你会感觉到关系在损耗着你。
这个说法和人本主义的罗杰斯的理论类似,即: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咨询关系是,治疗中最重要的因素,而不是咨询师的技术,当咨询师实用技术时就构建了“我与它”的关系,而当咨询师使用本心时,就构建了“我与你”的关系。
如何构建咨询关系,罗杰斯提出了三个简单的原则:真诚、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原则意味着我所说的和我所想的是一致的,我说想的和我所体验的是一致的;共情原则就是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感人所感,想人所想,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对方的感受;无条件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
我们不能离开关系而独活,但我们的确需要去分辨,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就是: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关注,有多少“我与你”的成分,又有多少“我与它”的成分,当对这些越来越明白后,我们可以远离损耗性的关系,而亲近滋养性的关系,还可以去创造滋养性的关系,减少关系中损耗的部分。
权利规则和珍视规则
我将一个人的世界分成两部分: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两个领域都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谁说了算,当然最好是我说了算;而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我尊重你的本真。
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视规则,而摒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的侵入到关系中所致。认识清楚权力规则,并合理运用,就会避免我们在关系中沦为“它”的经历。
生育和养育都是权力。新生命的出生,可能将改变整个家庭的权力格局,孩子亲谁,认可谁,就意味着谁的权力会增强,如果有人嫉妒母亲的这个权利,要去争夺它,就会导致严重的家庭权力战争。
我们需要完整的看到权力规则和珍视规则,可以使用权力规则保护自己和所爱的人,也可以去构建一个事业,但也要知道,只有珍视规则才能构建爱,才能让你触碰到你的本真,和人性的本质,乃至世界的本真。
天才,和情商有仇?
情商高的人,太考虑到别人,自我就会受限;而且情商低意味着把别人放到了一边,这时就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
天分和创造力,好像和人际关系能力是负相关,因为没考虑别人,那股创造力和生命力,就缺乏人性化,于是就容易显得特别,甚至怪异。天才总是坚持在人际关系中做主体,做自己,有可能会显得情商低,也有可能会伤害到别人,被别人抵触。但因为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链接,因此一直保持着创造力;而特别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在讨好别人,是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创造力也因此受损。
关系的品质也就是“我与你”的部分,决定了幸福感的高低。所以最好是同时在关系中既能做自己,又能爱别人,这两者同时做到很不容易。
对于“异端”就需要寻求关系,而对于所谓的正常人,就需要穿越关系,去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不能迷失在人际关系的迷雾中。
感受
1、“我与它”,“我与你”已混淆,咋一看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仔细每个字每个字都认真读了理解之后,我的理解就是当自己面对对方是全身心投入,无功利想法的时候,就是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其它的所有的别的不管有什么充足理由的关系都是“我与它”的关系。
这么说来的话,一个人能与人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太难太难太难……当还是孩子时,父母对子女是,但大了之后呢?父母会期待孩子有出息,有好的未来,那么这就不再是单纯的关系了吗?如果说爱一个人,难道不会想要与之共渡美好时光,相伴一生吗?真正能够达到“只要你好,我看着也是满足”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那么这样真的就是幸福吗?我想这更多的是“求不得”后的无奈选择吧!
2、损耗性的关系还是滋养性的关系倒是蛮认可的,有些人,相处起来就是觉得累,而有些人相处则愉快,可是这似乎与衡量标准中的“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积极关注”无关,也许是根本没考虑到这个方向,也没有想到那么的多。仔细回想一下,当与你无利益关系的而且可能只打一次交道的人,比如火车上遇到的旅客,也许会更为真诚一些,不关心对方的过去,只是享受交谈这一段时间的感受,也算是建立了“我与你”的关系了吧!
3、情商,天才不一定与它有仇,但我自己与它却一定是不那么亲密的。其实有事,我也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按说这是情商高的表现呐,可是却从不认为自己的情商高,因为自己既无创造力亦没有善于察言观色,更不会以此讨好别人。自觉自己就是一点儿也不善于观察,这要如何破?难道是既要善于观察,体会别人的感受,还要在这过程当中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的感受,既不讨好别人也不委屈自己,从而力图达到两者平衡的一种状态。
总结
1、做好情绪体验,自己的是基础,共情他人的是辅助
2、多建立滋养性的关系
3、训练自己的观察力
2017.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