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于亲身经历+采访实录。
下面人名采用化名形式
今年的互联网寒冬到来,大量的公司裁员、缩编。
很多在北京做互联网的同学陆续来到了华东和华南寻找工作机会。
我采访了两位从北京到杭州的同学。
同学1—小蔡:
小蔡是在北京做教育互联网的产品经理,
在北京月薪12k。
今年4月份,因为想定居杭州,
所以来到杭州找工作。
但,找了一个月,也没有找到。
有几家公司给了offer,但是薪资基本上不过8k,
和boss上的相差甚远,
最低的一家公司只给了3.5K,但是在boss上写的是12-15K,
原因在于这家公司是全员销售岗!
写文章的前一天,特意问了他。
他现在在一家电商机构做新媒体运营,薪资6K。朝九晚五,不加班!
同学2—小贝
小贝是在北京做课程运营的同学,主要是做社群这块的运营。
因为爱情来到了杭州,在北京薪资13k*14薪。
也找了一个月的工作,最后入职了丁香园。
她感慨的和我说,杭州的互联网公司真正就那么几家
如果你只找教育的,很难!但是其他行业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很难突破。
前一天采访小贝的时候,她已经入职新东方了。
原因是:
她还是喜欢做教育,且男朋友去北京读研。
今天,我们就聊聊
从北京离职后,来杭州或上海的公司是否好找工作呢?
(声明:纯属作者的观察和思考,不存在地区偏见,如有失误之处,请大家指正)
在具体分析是否好找工作前,我们先说一个前提
就是从北京过来的人,
能否适应上海或杭州的生活?
我们从下面两个维度来分析一下:
一、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他会深深影响这个城市的一切,
我们从两个词汇,来带大家简单领略一下
北京和华东的地方差异:
1、陌生男性之间互相称呼:
北京:哥们儿
上海、杭州:朋友
2、租房时,租一套房中的一间房叫法:
北京:合租
上海、杭州:单间
城市文化还可以从他的城市气质中找到答案:
北京:几百年的古都,风气开放,包罗万物。
在北京可以做很多个性的事情(裸奔不算啊),
比如:温普林行为艺术展,最先就是在北京开的。
上海:建城历史短暂,
外来人口(含外国人)筑成的城市,
城市性格最明显的就是:不响。
最明显的就是:自己的房间内就是我的世界,不管他人闲事。
杭州:曾经南宋国都、浙江省省城,
杭州也是由大量的外来人口构建,
与上海不同之处在于,
杭州的文化是建立在浙江的文化基础上包容其他文化形成的。
杭州的城市文化更多的是:
生意文化(因为我对杭州的文化并不太了解,但是从浙江的高度推断)
城市气质最简单的例子,
就是说话:
在北京,说话生怕别人听不见,
音量都是尽量往高了喊,
而且北京很多人都喜欢分享和交流经验,
学习氛围十分浓郁。
在华东,说话生怕别人听见了不好,
声音往低了压,比如:上海人更多的是
喜欢管好自己的事,不想和你有过多交集。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出两个简单的结论:
从北京过来的同学可能很难适应华东的城市氛围,
不管是从合作的同学还是同事之间,
都不像北京那样显得亲密;
并且在办公室的文化中也会发生明显的差异,
比如争论一个事情的时候,
就不会像北京那样的大声争执!
二、气候
气候对文化的滋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气候会影响一个城市或地区人的性格。
北京:四季分明,一根香烟放一年后,还是原来的味道;
更重要的是,一年四季基本都是晴天!
大概率会培养出乐观开朗的性格。
华东:全年都在防湿,天气基本都是灰蒙蒙的,
这也像极了华东人民的性格,暧昧不清,不爽快!(不响)
再举个小案例来说明气候对人的影响:
买食物
我在北京买菜或者在高校打饭的时候,
经常会碰到一个词:yao,
就是称重的意思。
在北京的高校打饭,
一定要知道你的食量,不然很容易闹笑话。
一般人的饭量是米饭二两。
我第一次去打饭,打了一斤(别问我有多少,反正吃不完)
在北京买菜,尤其是冬天,
经常会看到大爷大妈们,买一大堆蔬菜(白菜萝卜)。
为啥呢?因为不会坏,而且白菜和萝卜耐储存。
(都是涮羊肉的好配料,有时间和大家说一下火锅的那些事)
在上海买菜,经常是按份或者按克来买,
尽量你两天就能吃完的量。
比如说:半只土鸡,两颗小葱,一碗米饭。
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
所以塑造了两个地方不同的城市性格。
也造成了很多北方人误解我们华东人扣扣嗖嗖、磨磨唧唧的。
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北京的办公室文化中更容易出现分享的文化,
更喜欢的是一种略粗放的维度去经营的感觉。
华东的办公室文化更容易产生出白领文化,
更喜欢的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里。
我们在了解了三个的城市的文化差异对求职者产生的影响后,
接下来再来看看三地公司其他因素对求职者产生的影响。
北京:
北京是被认为最有创业精神的城市,
尤其是当年克强总理去了3w咖啡后的一个月,
你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星巴克里面坐下,
十分钟内,你能听到30个改变中国的方案,
20个改变世界的构想,
10个能够冲出银河系的梦想。
但是,那边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只有一个PPT而已。
(那个PPT造车的,大家都知道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因为北京很多的公司,
用的都不是老板自己的钱,
用的大多都是融资。
钱烧完的时候,如果还没有找到商业模式?
那就等死吧!
这就是为什么去年年底资本寒冬袭来的时候,
北京很多公司没有招架之力的根本原因。
从互联网的三种驱动的公司形态来看
(产品、运营、销售驱动的公司)
北京的公司非常适合做产品驱动的公司,
什么意思呢?就是打造产品,
公司在短时间内会亏本,长时间也许会赚钱,
比如:京东、滴滴、字节跳动(抖音和头条的老东家)等等!
从行业上来看,
北京是中国教育行业的圣地,
优秀高质量的人才输出,是北京教育行业持久不衰的秘诀;
乐于分享和交流的氛围也为教育行业提供了深刻的土壤。
来北京的大多数人都是怀揣着梦想,
希望能够在北京创出一片天地。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
加班成了北京非常浓厚的文化。
晚上20点之前下班,
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
凌晨12点总会在朋友圈
分享一条学习动态;
每周的单休貌似成为了
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牺牲休息时间换来的
是全国最高的工资待遇。
从boss上看,应届毕业生的薪资基本都超过了8k,
8—12k貌似是最低的配备,低于10k每月,
貌似在北京都活不下去。
小结论:
北京是人均加班和工资最高的城市,北京的城市性格比较喜欢学习分享,分享的有些是干货,有些只是梦想而已。北京的企业是最有互联网氛围的,最起码在融资上是这么表现的。北京聚集了中国80%以上的互联网教育公司,是教育从业者的天堂。
杭州:
杭州是全国闻名的电商之都,
杭州九堡是直播网红的聚集地。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为什么浙江这么多人会选择经商?
在农耕时代,
浙江可耕地面积极少,浙江70%都是山地。
迫于生计的浙江人有两条路,
一条就是去读书,当官!
另一条就是经商暴富,
在上世纪6、70年代时,
义乌人的鸡毛换糖,
就是因为土地贫瘠所出的下策。
浙江山多,
造成了一个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宗族之间非常团结。
比如:一个村可能全都是一个姓,
一个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经常会发生的一个事情就是,村里的一个人去做了什么事情后,
就会带上村里的其他人一起干。
比如:我们诸暨的山下湖,就是全世界淡水湖珍珠最大的生产基地;
我们村是梅岭傅氏,
在抗日战争中,有150多位可以追溯的抗战将士奔赴前线抗敌,
在2015年申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国抗战第一村(致敬!)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
浙江就出现了很多小作坊式企业,
这些文化氛围也深深的影响了杭州的企业,
所以也造就了中国电商之都的杭州。
从互联网的三种公司驱动形态来看,
杭州的很多公司属于销售驱动型公司。
也就是说:
大部分企业的经营成本都是从老板的腰包里面掏,
这些公司最看重的是转化。
比如今年很火的社交电商,很多企业就在杭州。
不过话说回来了,
互联网进入下半场后,这种的企业模式反而很牢固,
因为有源源不断的资金可以支持公司去开拓新的业务。
杭州的加班氛围和北京不相上下,虽然会比北京会稍弱一点。
杭州的薪资也是在三个城市中最低的,
打开杭州boss,
上面最低档的薪资是:4-6
但是杭州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可不低,
杭州的轨道交通网还没有织起来,
公共交通的时间和杭州互联网加班时间不成正比,
这个是制约杭州发展的重要一环。
今年很多人从北京来到杭州追寻诗和远方,
却发现和杭州八字不合,
杭州最多的企业是:医疗和电商行业(阿里和网易除外)
医疗行业有:丁香和微医
电商就多的数不清了
小结:
杭州是医疗大健康和电商最密集的城市,
杭州的企业大部分是老板自有资金起家的公司。
杭州的薪资是二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是一线城市的。
教育行业在这片土壤中也能找到,但是机会很少。
上海
上海的互联网上班时间
是所有互联网城市中最轻松的了,
很多人在晚上20点左右就已经到家了,非常适合生活!
上海的租房成本也比北京便宜太多
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也符合着上海的城市风格—海纳百川。
既有杭州这样的销售驱动型公司,也有像北京那样的产品驱动型公司。
但是更多的还是两者的结合,
创造出上海特色的互联网企业。
比如像拼多多和趣头条,
既是产品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又是以营收为导向的电商型公司。
上海的普遍薪资比北京略低,最低档薪资基本上在6-8k
小结:
上海的租房成本比北京低,其他方面略高于北京。
上海的企业种类是最丰富的,加班文化不太流行,不太适合创业型公司。
因为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在上海能够得到尝试的机会比杭州略多。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自己也有个判断了吧!
我说一个关于面试很有意思的现象:
北京面试的习惯一般是:
面试者在最后环节,报一个价格,然后公司再砍一下价格;这样才定。
上海和杭州这边则是:
你报一个价格,如果高了,面试官就把你pass了
(选更便宜的,但是面试官一般会跟你说,你的匹配度较低)
我的疑问是:在上海和杭州这样注重生意的地区,
为什么对员工的薪资则是一次性买卖呢?
本文纯属个人观点,如有偏颇还望指正!
写作不易,请客官点个好看再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