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鸡汤文已经流行了很多年了,“壮士,干了这杯心灵鸡汤”的口号也早已响彻神州大地了,懂的人当笑话看哈哈就过去了,二逼青年奉其为圭臬也由他们,鸡汤喝多了也就流流鼻血喝不死,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的。可是突然某一天网上爆发了一场场轰轰烈烈的“倒鸡汤”运动,网友们正如当年新文化运动的愤青们“倒孔”一般,将之前被捧的高高的东西,出其不意的将其狠狠的摔在地上,然后再踏上一万只脚使其永世不能翻身,无数的倒鸡汤段子、喷鸡汤的文章开始流行,原来的鸡汤教主们一个个被当作傻逼代言人,轰轰烈烈的倒鸡汤运动就这样席卷开来。可是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情况不对,这些倒鸡汤运动的”先锋们“不都是以前喝鸡汤长大的吗?他们的社交网络主页上还是留有没删干净的卡耐基、于丹、李嘉诚,一篇篇转载文章上的”本文摘自读者“还是这么醒目,那为什么这些人还要倒鸡汤呢?接着我们再看看这些反鸡汤的先锋作品们,它们使用的是和鸡汤文一样的无逻辑、武断、充满煽动性的语句和例子,这些东西足以使那些喝饱鸡汤的人立刻原地催吐,并且发誓再也不沾鸡汤,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智商正常的人来说无疑又是一个新的笑话。可是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都知道无论是鸡汤文还是反鸡汤文本质都是如此可笑的话,可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余地究竟在哪呢?
鸡汤文究其本质始终离不开“媚俗”两个字,或者以一种更加切题的词汇来描述就是米兰昆德拉所说的kitsch,一种刻意迎合某种兴趣和想法的行为。在鸡汤文极度流行的“前鸡汤主义时代”,网民对于鸡汤文有着浓厚兴趣,便有着源源不断的鸡汤文被创造出来。而当今的“后鸡汤主义时代”,其语境的变化正如文化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一般,充斥着反传统的特性,将传统的鸡汤文贬斥的一无是处,再用更为夸张的语言来描述新的反鸡汤主义。但是这种“后鸡汤主义“恰恰缺少后现代主义中最重要的"反本质主义",也就是对于鸡汤这种形式的本质的思索,丧失了这种批判性的反鸡汤文无疑又落入了另一个方面的kitsch,一种迎合其他反鸡汤爱好者以及自己“反鸡汤情绪”的媚俗。
关于一切“反xx”的论断,尤其是刻意的“反xx”的论断都是对于本质的一种逃避,一种对“xx”不满但却只无能的通过“反xx”来表达自己廉价的愤怒。
但是又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在这样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下,在模糊了价值评判界限的“价值相对主义”之下,关于立场的存在就是如此的尴尬,不管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会陷入kitsch的泥沼之中,无论是美学性的还是伦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