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妹子给我发微信:“我得了强迫症了,怎么办啊?”
我问她:“你咋了?”
“就是总担心没锁门啊,洗手得洗好几次啊,强迫症啊,你懂得。”
“怎么个担心法啊?”
“就是担心啊,强迫症啊。”
很快妹子不愿意继续聊下去了,说不定她正在想:还每天叨叨心理学呢,跟你说个强迫症都不懂!
听说现在谁要是没个精神病,都不好意思出门了。“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拖延症”“社交恐惧症”“密集恐惧症”“选择恐惧症”里挑一个吧,大家都有病才能在一起愉快地玩耍。
也有些时候,我们不会说自己有病,而是说自己“懒”“没有上进心”“缺乏毅力”等等。
我常常对这种对自己的总结性发言很好奇:你说自己懒、有拖延症,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拖延症啊,能有什么意思?
可是,拖延症和拖延症是不一样的啊。你也有拖延症,我也有拖延症,咱们未必能成为病友惺惺相惜,你的病和我的病不一样。
你的病和我的病表现不一样。
你的拖延症,表现在和别人约定好的时间总是迟到上。根据约会的人不同,你有时候迟到五分钟十分钟,有时候迟到一两个小时。而且你总有理由,堵车啦,地铁进站人很多啦,出门刚好碰到一个朋友非要拉着你聊天啦。对方通常都会表示很理解你,但偶尔你也会自我拷问:我怎么就没法准时呢?特别是看过讲守时重要性的心灵鸡汤文章之后。
我的拖延症,是作业论文一直会拖到再不写就可能要挂科、要毕不了业的时候才会开始写,也一定能拖到事实上的最后一刻钟(而不是一开始通知里的最后时限)才会交,交上之后感觉自己这次的成果简直是一坨屎,陷入深深的自我批判与懊悔:我怎么就不能早点开始呢?任务通知不是早就下达了吗?然而下一次还是会这样。
你的病和我的病对咱俩的影响不一样。
你的拖延症,让你多了一些偶尔的小困扰,但大部分时间对你没什么影响,而且熟悉你的人都知道你通常不会早到,早已经放弃了催你,还觉得你这样挺可爱。
我的拖延症,让我在每个熬夜赶工的晚上多掉了好多根头发,皮肤也受到了些影响少了很多光泽。但是,我总是能在最后时刻,想到一些平时想不出来的点子,或者终于逼得我放下了对自己能写出惊世之作的期待,好赖也能交个普通中游水平的作业吧,偶尔还能被表扬呢。
对于病,你的期待和我的期待不一样。
对于你的拖延症,你没有什么很强烈的动力去改变,只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比较重要的会面时不要迟到,其他时候迟到一点就迟到一点嘛,没什么大不了的。
对于我的拖延症,我有一点贪心,又想早点开始按部就班的工作,不要总是陷入后悔之中,又想要保持最后时刻冲刺的那种想法迸发以及专注的快乐。
表现不同,影响不同,期待不同,虽然我们都是“拖延症”,但根本不是同一种病嘛!
经常说自己有什么症也好,什么品格也好,往往只是用一个简单的名词打包住了一系列动作和感受。找到了这个词,自己就可以不必认真回忆思考那些一点一点细微的情景。
认真思考是很烦的,有时候还挺痛苦,只用一个现成的名词简单多了。
如果想要了解自己、想要有所变化,只拿出一个名词来是远远不够的。既然同样名称的“病”实质可以如此不同,那同样名称的“病”,也不可能有同样的解药。
真想要离开自己的“病”,就得不停地问自己:我说自己有病,究竟是指什么?我想要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对我有什么影响?我想和它怎样相处?
这个细致追问的过程,即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