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赵州历史上并不产茶,何谓吃茶去?且试验“南茶北移”,无一存活,又怎谓吃茶去?“千古禅林公案在,逢人且说赵州茶”,“赵州茶”又确确实实有!原来茶作饮,有禅机,源于发生在赵州柏林禅寺的一段公案。
真际禅师是晚唐著名高僧,法号从谂,人称“赵州和尚”。两位行脚僧请教真际禅师修行开悟之道,禅师让新到者吃茶去!曾到者也吃茶去!监院满腹疑问,禅师喊他同样吃茶去!三声“吃茶去”,一片苦禅心。赵州和尚的一杯心茶,开悟无数人,这才是真正的“赵州茶”。
“吃茶去”公案,开启了禅茶一味的先河,茶道精神的源头。茶是自然物,如平常生活中的吃饭穿衣。赵州和尚即景发凡,遇事即禅,只因生活是个大解脱场,而不是束缚人的名利场。“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都是赵州和尚不按常理出牌,不在知识里兜圈,犹如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截断人的思路。其实,千万遍的原地踏步,不如登高一步来得新奇与开阔。走别人的老路,有时并不是让别人无路可走,而是自己盲目的跟从,结果堵塞了自己的思路。
路有时并不在脚下,而在心中。雏鹰落下悬崖,学会了飞翔;人也要撒手悬崖,于无路处寻路。那悬崖就是精神超越的起点,犹如挣扎在茫茫苦海,“一杯茶”就能救上岸来。每次组织人生108将头脑风暴,榨空弟子积累之际,正是灵感之泉喷涌之时,无中生有,这才是真正的心灵超越。
无是无,有是有,何来顿悟?何谈成长?又何能超越?
无中生有,有能化无,水乳交融,一体无间,方能进入大同世界。依此类推,舍就是得,付出就是收获,利他就是利己,又何忧之有?“吃茶去”的真正意义,在于觉悟每个人的心性。觉悟了,如“赵州茶”,无茶亦有茶,禅茶共一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融合茶文化的精神之雅,形成了“正清和雅”的禅茶文化。吃茶只是手段,学禅才是真正目的,“赵州茶”也成为中国禅茶文化的标志。世间万象,归为一杯茶,导引禅境界。
赵州和尚被元代皇帝赐封为“光祖国师”,被清雍正皇帝加封尊号为“圆证直指”,只因他已修成最高境界的功德正果——“赵州禅”。“赵州禅”的亮点在于:平常心是道,本分事接人。平常心如朗月孤圆,朗照万物而如如不动。说白了,就是做局外通透高人,而不是沉迷万物。要知一理通百事,凡事有根本,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就能一通百通。赵州和尚的许多公案,指明时时处处有禅机,引人当下得悟。禅宗不立文字,就是不要被经文束缚,语言遮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走在柏林禅寺这座富有禅机的寺院,柏林森然幽深,如深奥的禅机玄理。“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一切有因果,瓜熟蒂自落,现成之事,只是世人难识。
世人需要“一杯茶”,将生活与信仰,最物化的日常生活与最超越的精神境界,煎煮一味,浓缩一体。生活禅在“去”上下功夫,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拿寺院来说,晨钟暮鼓是寺院生活的标志,早晨人清醒,钟声去烦恼,增智慧;晚暮忌消沉,鼓声振人心,增勇气。面对人生中的层层疑惑,重重难关,普通人的生活,是不是也要晨钟暮鼓,声声入耳?禅不在禅寺,不在佛门,而在人心,而在自然万物——生活离不开一杯杯心灵感悟的禅茶。
“万语与千言,不外吃茶去”。从赵州茶,到赵州禅,再到生活禅,人在草木之间,禅于天地之间,在风尘仆仆的脚下,即是净土之域,不必诗和远方。去!吃茶去!
仁智写于2019年5月9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