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学问之始,就强调的是修身的大命题。正如《大学》开篇就说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至善”,就是一种最完善、最完美的境界了。
《大学》之中,围绕“止于至善”,讲了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以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词,是一个逻辑的链条,前者决定后者,前者到位了,后者就有希望,如果没有前者,也就没有后者。
修身的关键,在于正心。这又像是整个逻辑链条上的咽喉。因为,“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要正心,就不得心有愤怒,不得心有恐惧,不得心有偏好,不得心有忧虑。
按《大学》的说法,愤怒,恐惧,偏好,忧虑,都属于不端正的念头,如果心思被不端正的念头所困扰,那就是心不在焉的状态了。心不在焉,则达不到修身的目地,心在漂,身也便随着漂。
读《大学》,让我想的最多的是,我们的古人,我们的传统,是如此地重视修身之道,也就是德行的教育。而反观当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却无意中弱化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
这是值得强烈反思的事。我不理解,我们的许多家庭,在给孩子最大的物质满足,在高压逼迫孩子考高分之外,究竟给了孩子多少人生真正需要的习惯、善性、吃苦、自立的教养。
细思之,重物质、重分数而轻德行修养,好像是本末倒置了,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也迫切需要有一个大的改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