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枇杷我描述
前段时间正是吃枇杷的好时节。教学楼前那几棵枇杷树,也一律冒出了一团一团的果,黄澄澄,圆溜溜的,很是诱人。如今,虽是果实已落,倒是绿叶蓬勃,别有生气。
枇杷树大多都有一根主干,又分出许多枝条,在枝条顶端和基部有层层包裹的叶片,是同花一般的模样.叶片为两端稍尖的椭圆形。那成花形叶片的下层叶是较深的青绿色,约手掌大小,而顶端刚生的叶片,却为嫩绿色,很小巧的模样。叶片上的叶脉清晰可见,叶片在夏日的阳光下,更是格外鲜明起来。枇杷树生的倒不算较高大,也不算惹眼,给人感觉似温婉俏丽的女子。望了,便觉得那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美。
老家也是有一株枇杷树的,在一段矮矮的白墙下,它的枝干很是惹眼地从墙上方伸出,比那乡下人家建的两层楼房还高一些。枝干粗壮,叶片似乎也历经了“沧桑”,为深重的墨绿色。若说校园里的枇杷树是一种温婉的美,那老家的树便是一种粗犷的美了。果实成熟时,一团团的枇杷,逗人馋的很,只是极高,也只能痴痴的看着了。
植物学研读
枇杷树,别名:芦橘、金丸、芦枝,蔷薇科、枇杷属、鸟果树常绿小乔木,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
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原产中国,各地广栽培,以江苏、福建、浙江、四川等地栽培最盛。喜阳,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常用于园林观赏;植物果实枇杷,具有治肺燥咳嗽功效。
形态特征:常绿小乔木,一般树高3至4米;树冠呈圆状,向内收敛,树干颇短。小枝粗壮,黄褐色,密生锈色或灰棕色绒毛。叶片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倒卵形或椭圆长圆形,长12-30厘米,宽3-9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渐狭成叶柄,上部边缘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面光亮,多皱,下面密生灰棕色绒毛,叶柄短,有灰棕色绒毛;果实球形或长圆形,直径2-5厘米,黄色或桔黄色,外有锈色柔毛,不久脱落;种子1-5个,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1.5厘米,褐色,光亮,种皮纸质。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生长环境:原产亚热带,要求较高的温度,年平均气温12℃以上即能正常生长,但在苏北地区枇杷树基地进行栽培驯化过的枇杷树年平均气温在-10~30℃,无特殊严寒天气的地区都可以种植枇杷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广,一般土壤均能生长结果,但以含砂或石砾较多疏松土壤生长较好。枇杷与大多数果树不同,在秋天或初冬开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他水果都早,因此被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药用价值:枇杷在中药上具有润肺,下气,止渴之功效。常用于肺燥咳喘,吐逆,烦渴的功效。枇杷核具有化痰止咳,疏肝行气、利水消肿之功效。常用于咳嗽痰多,疝气,水肿,瘰疬。枇杷根具有止咳,下乳,止痛之功效。常用于虚劳咳嗽,乳汁不通,风湿痹痛。
园林价值 : 园林绿化的一种树种,喜阳,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最好为肥沃土壤,常用于园林观赏,小区,园林,学校,事业单位,工厂,山坡。
文人笔下的枇杷树
山枇杷
唐 白居易
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
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
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
【推荐语】首两句描写了野枇杷所处的地方,开门见山,引出描写对象;三,四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枇杷花比作火焰与红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花的红艳。后两句又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用桃李,芙蓉称托枇杷花,突出了野枇杷花之艳丽,美好,表达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最后两句,写作者为在石缝中长出的野枇杷树不能带走而惋惜,表达出作者的怜爱,也暗含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枇杷
宋 杨万里
大叶耸长耳,一梢堪满盘。荔支分与核,金橘却无酸。雨压低枝重,浆流水齿寒。长卿今尚在,莫遣作园官。
【推荐语】首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枇杷叶之大;第二句写一根树枝上的枇杷便满盘,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果实之多。表达出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三,四句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枇杷味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后两句写雨中的枇杷与雨中吃时的枇杷,别有一番风情,同时也渲染了凄清的氛围,为后句铺垫。最后为作者的感慨,表达出作者想要被举荐提拔的愿望。
又是一年枇杷黄
倪云兰
细数时针的脚步,凝眸春的绚丽,当繁华落尽,盛夏已悄然而至。“五月枇杷黄似橘”,又是一年枇杷澄黄时,又是一个摘尽枇杷一树金的季节。
端午坐车回老家,在路上,我一抬眼望见马路旁,这儿一棵,那儿一株,散落在农家小院中的枇杷树。一片浓绿之间,隐约可见的金黄点缀其中,遥遥望之,煞是夺人眼球。
车子开近枇杷树时,只见或青翠、或橙黄的枇杷,你挤着我,我挨着你,好不热闹!
“却是枇杷解满盘,请晓呼僮乘露摘”,眼前这一棵棵惹眼的枇杷树,怎能不唤起我享受美味的馋意?怎能不勾起我独特的味觉记忆?
在那个零食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只能靠摘野果子,挖野菜根,吸花蜜来解馋。亲戚给的一个小小的桃子简直就是人间的美味,仿佛吃到了王母娘娘蟠桃园里的长生不老的仙桃。
小时候 把吃过的果核都收集起来,郑重地交给家里排行最大也最能干的堂哥。堂哥拿着铲子领着我们一起“种果树”。我们都眼巴巴地望着种子落地,仿佛它摇身一变就长成果树,结满了果子。
有一个能干的堂哥真好,不知从何时起,大妈的菜园子也成了果园:两棵桃子树,两棵梨子树,一棵石榴树,一棵枣子树,一株葡萄,还有一棵我未曾吃过的枇杷树。
麦熟时节堂哥摘下变黄的枇杷和我们一起分享。还记得我第一次看见枇杷:粗糙略带毛茸的柄上挂着一个个小而饱满的黄色的果实,没有桃子、梨子那样硕大,底部还有一个小小的、黑黑的“脐眼”。堂哥告诉我们:“这是枇杷,要剥皮吃,味道有点酸。”撕开光滑的皮,露出澄黄细腻的果肉,我轻轻地用舌头舔一舔,一股酸甜占据我的味蕾,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汁液顿时溢满我的口腔,“吧唧吧唧”我吧嗒着嘴,回味那股酸甜,脸上露出心满意足的神情。这么好吃的枇杷堪比吃过的“仙桃”,酸甜可口,食之难忘。
过了几天堂哥又摘来澄黄的枇杷,这可是堂哥费了好一番工夫从树顶上摘到的。养得成熟一点的枇杷,融合了桃的甜,苹果的芬芳,说不出来的甘甜可口,食之,回味无穷。
堂哥像个魔术师一样,经常送给我们各种好吃的果子:酸甜可口的枇杷,又脆又甜的梨子,紫红的葡萄,红彤彤的枣子……
如此一年又一年,后来,我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县城教书。堂哥也远离家乡去杭州工作,在杭州定居了,每年回家的次数少之又少。
麦熟时节, 枇杷已澄黄,我自己来园子摘枇杷。那棵枇杷树没有人修剪打理,四周的枝条肆意张开。我的眼睛像雷达似的扫射一番,挑选大而黄的枇杷下手采摘。在浓荫之下,我盘坐着两条腿尽情享受味蕾的挑逗。枇杷还是那么酸甜,那么美味,只是多了一份孤独,多了一份想念!
再后来,村里修路,大妈家的菜地被征收了。“轰轰轰”挖土机肆无忌惮地吞噬着果树,销毁掉园子里的一切。满载我儿时所有美味的果园已逝去了,只留下清晰的味觉记忆。
“今年枇杷又大丰收,这么好的枇杷肯定能卖个好价钱!”不知是谁在嘀咕着。“是啊,枇杷几多,几黄哟!”有人附和着。
望着眼前满树澄黄的枇杷,我怀念着,怀念那个载满我儿时味觉记忆的果园。我强忍着,明天我还是去市场买点枇杷解解馋吧!
【推荐语】作者回忆儿时表哥种的枇杷酸甜的滋味,再写如今已不见那充满儿时记忆的果园,那棵枇杷树,甚至自己也不再满足于那小小的,酸酸的枇杷,葆含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本文中枇杷寄托美好童年的回忆,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这篇文章有不少细节描写。如第七段中对表哥的语言描写和我们的神态动作描写,“轻轻地舔”“心满意足”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枇杷在那时的稀奇,我幼时之易满足,表达出作者深深的怀念之情。
文化解读
枇杷仙子的传说
“枇杷仙子”是天宫王母娘娘幺女,是“七仙女”中最为乖巧、漂亮的仙女,因其喜欢枇杷,常吃枇杷,长得尤如出水奇葩,美丽至极,更因其为人间带来了枇杷种子,使人类分享到了这一色黄、味甜可口仙果,因而,人们称之为“枇杷仙子”。这还得从远古时代说起,传说上万年前,蟹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枇杷仙子经常犹抱琵琶半遮面下界来到海边嬉水,久而久之便沾上了一些海的灵气。一天,一血气方刚木雅藏族青年俊男来到海边,看上了这片辽阔的土壤和海域,但苦于生存的空间太小,正处无奈之际,王母娘娘化着一道士来到了青年小伙面前,询问了一些情况,给了他一个锦囊,密传他每日早上正对太阳苦念藏经,可将海水诅咒干枯。青年小伙得这一妙计,每日苦苦咒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算感动了上天,将大海诅咒成了平原。然而海水干后,海底却惊现了一只庞大海蟹子,海蟹子后有一个巨大的海螺壳。海蟹每日生活于海螺中,蟹紧紧的收进螺里,螺则紧紧的抱住蟹,海蟹子和海螺壳失去海水后慢慢变成了四面环绕的高山峻崚,蟹和螺主身躯变成了具有传奇色彩的子尔山,如今的蟹螺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子尔山上还有一神秘探洞,探洞四壁记有蟹螺由来的传说和海变平原、蟹和螺成山的简易壁画,四周还有木雅尔苏藏族聚居画像和传奇色彩文化遗迹。此事不仅感动了王母娘娘,青年男子的勤劳、憨厚、大方、朴实更是深深的吸引住了春情浓浓的“枇杷仙子”。每日一大早,枇杷仙子都要偷偷下界,偷偷来到木雅藏族青年家,为其洗衣做饭,晚上又回到天宫,日久天长,两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天,仙女从天宫偷来了一粒枇杷种子,种植在了青年小伙家门外,仙枇杷种子遇土而大粘地气,很快便萌生成了一棵撑天枇杷树,青年小伙便将所结枇杷满山遍野进行种植。就这样,野生枇杷在蟹螺、安顺、先锋、新民一带得到了繁衍生息。然而此事被王母娘娘知晓后,大发雷霆,将“枇杷仙子”囚禁于天牢,与木雅藏族青年俊男便没有了来往……